专业调棚温 做好稳、提、拉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1-24

  在保护地蔬菜栽培中,温度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如何处理好棚室的温度,对于蔬菜的生长、开花坐果、优质高产都非常重要。总的来说,15~32℃是大多数蔬菜适宜的生长温度,而超过35℃的高温和低于12℃的低温则对于保护地蔬菜来说是逆境,因此,将温度稳定在15~32℃之间是保证蔬菜正常生长与高产的前提条件。稳定气温冬季低温弱光,棚室如何保持温度呢?首先应该是防止漏温出现。棚室漏温的地方很多,如前脸处、棚室两侧、后屋面、门口等等。笔者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采访时了解到,很多棚室的后屋面采取膜+草毡+膜覆盖的方式,厚度不超过10厘米,在冬季热量很容易从这个地方散失,而如果在后切立柱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在后屋面外侧覆盖30~40厘米的土层,就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对于其它漏温的地方,做好密封,防止出现空气流通就能够防温度的散失。其次是棚室的提温。在提升棚内温度上,锅炉加温、电能加温、燃烧增温等诸多措施都可以采取。如棚室连片的基地或个人,可安装锅炉来提高棚室温度;如在电力设施配置较好的地区,可在棚内设置补温灯来增温;以上条件都不具备的地区可以通过燃烧增温的措施。如使用燃烧块,据了解,每块重300克,自然燃烧60分钟左右,100立方米空间可增温4~6℃,同时还能够补充二氧化碳。提升地温地温保持在20~22℃是适宜根系生长的温度。在夏季无地膜覆盖时地温一般不会太高,而笔者了解到,在高温季节,如果覆盖了黑色地膜且贴地覆盖,地温往往容易超过35℃,并且地膜贴地覆盖影响了土壤透气性,很容易导致蔬菜出现生长不良的情况。夏季通过遮光、增加土壤含水量等措施可降低土壤的温度。地温的高低与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白天气温比地温高3~5℃,夜间地温比气温高2~3℃。也就是说,在冬季白天适当提高气温,可促进地温的提升与夜间地温的保持,当然,这是在保证蔬菜适宜生长的温度条件下来说的。除了通过控制气温来稳定地温外,冬季还可以采取其它的一些方式来提高地温,如秸秆生物反应堆、地膜覆盖等。不少菜农在越冬一大茬蔬菜种植之前,埋设秸秆生物反应堆,在冬季可提升土壤温度2~3℃,原理是埋设的秸秆或牛羊粪便等在微生物活动下,不断释放热量。而地膜覆盖,不能贴地覆盖,须起拱覆盖,这样的覆盖方式就如同加设了一个小拱棚,有利于地温的提升。另外,通常浇水后需要2~3天晴好天气下地温才能够提升至适宜水平,也就是说,冬季浇水以后的2天左右,要在日常管理的温度上适当提高棚温3~5℃,以利于地温的恢复。若是在冬季换茬,则建议先浇水闭棚提升地温,而后再定植。拉大昼夜温差昼夜温差是光合产物积累的先决条件,昼夜温差过小,则呼吸消耗较多的光合产物,会导致植株长势细弱、果实膨大慢等,在保护地蔬菜栽培中,保持10~12℃的合理温差,可以获得蔬菜更好的长势和更高的产量、品质。一般来说,昼夜温差容易操作的是在春、秋两季,而夏季夜温较高、冬季阴天多时也不会产生足够的温差。因此,要保持棚室内足够的温差,就需要提升气温,降低夜温,但要在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区间内采取拉大昼夜温差的措施。如在冬季,白天气温要保持在28~30℃左右,夜间温度不要低于13℃,若是阴天白天没有热量时,就可采取上面讲到的提升棚温的各种措施。棚室的保温、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持棚室一定的昼夜温差。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