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人工智能写rap和诗,但我想成为一个黄渤那样的演员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2018-09-11

  AI已经这么厉害了,以后还有人类什么事吗?我要选个什么样的工作才能保证不会被AI取代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秦曾昌回答说:随着技术的发展,重复性的、技术含量有限的工作被替代是显而易见的趋势。但是这样的替代过程将会是缓慢而有步骤的,所以要及时的去接受这个变化,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适应新的时代。

  

  以下为秦曾昌演讲实录:

  人工智能是最近最火热的一个词,但对于我们这些做人工智能研究的人来讲,这个词也许火了大概20年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其实一直很平稳,直到最近几年,整个社会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关注。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作为人工智能科学家,我身边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第二,我的研究里一些有意思的部分,是关于自然语言的;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这个观点,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抢走我们的工作。

  

  演讲嘉宾秦曾昌:《人工智能会抢走我的工作吗?》

  一般我说我是做人工智能的时候,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是做机器人的。在男性眼里,你是做很炫酷的机器人。

  

  在男性眼里,做人工智能是做很炫酷的机器人。

  在女性眼里,你是做很优美的机器人。

  

  在女性眼里,做人工智能是做很优美的机器人。

  但是实际上我是做数学的。很认真地告诉了大家,这个就是我们真正用的讲义的一部分,这是关于EM算法核心的部分。

  

  实际上,做人工智能是做数学的。

  我们每天都在想如何把这些数学模型做好,再通过程序实现。当然我们也做了很多艺术化的工作,比如把饼图画得更圆一点、用不同的颜色,这似乎是我们唯一的艺术追求,但实际上我们的追求还是要更大一点的。就我个人来讲,虽然我是人工智能科学家,但其实我还有另外的一个梦想:我想做一个会写程序的演员。

  

  作为人工智能科学家,我还有另外的一个梦想,我想做一个会写程序的演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特别希望对人工智能做一些科普,但只有最近这两年的机会稍微多了一些,同时我还得到了一个特别神奇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机会。

  我有一个朋友在拍爱情都市剧,请我去做科学顾问,还差点给我安排一个角色。这个电视剧演的是一对恋人,其中男主角因为登山事故,摔了下来,大脑不能用,但身体可以用,男主有一个非常疯狂的人工智能科学家父亲,把男主整个大脑替代成了所谓的人工智能,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或有趣,或感动,或无厘头的事情。

  

  我在剧组的工作是要告诉演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演员老师,人工智能科学家应该怎么演,我去了剧组聊了整个一上午,最后大家也没有对怎么演这个事情达成一个统一的建议,结果倒是我拿去的好多paper(论文)和草稿纸,当成了道具背景。

  我对人工智能这件事情这么有兴趣,来源于我的一些经历,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从小学开始就对自然充满了探索的精神,什么事情都想知道“为什么”。

  

  小学的时候我认真地研究过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的,我发现它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是有角度的,有的时候是东北,有的时候是东南。

  初中的时候学平面几何,大家知道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其对面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二分之一,我花了大概一天的时间,想证明15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其对面的直角边是斜边的四分之一。最要命的是我爸还鼓励我证明,虽然他也知道这根本证不出来,后来到晚上他才说你的命题是错的,来咱查个表,可以求sin值。

  到高中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叫《从一到无穷大》,今年清华大学校长给每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送了一本书,送的就是这个。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现代物理中很重要的内容,包括相对论。

  这些事情促使我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研究、做什么样的事情,既能探索未知,了解背后的东西,还能做一些工程类的工作去改变生活。

  科学和工程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想知道是为什么;工程或者说技术是知道为什么之后,重新再造一些没有的东西去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两点有没有可能更好的结合呢?人工智能就是。

  后来我学了人工智能专业,我的关注点或者说想重点研究的,是自然语言的理解。我们平常说的话叫自然语言,人类能用自然语言沟通和交流,而计算机使用的是计算机语言。“机器”能被称为“智能”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大家应该看到很多关于AI的文章里提过——就是要通过图灵测试,而图灵测试的本质就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

  维特根斯坦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对语言的考虑是这样的:如果人类不存在交流,那语言是不会存在的,我们语言存在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我在跟你进行谈话的时候,其实是把我大脑里的图像通过语言不断地描述给你,你在你的大脑里边重构出这个图像。我们两个人脑袋里的图像越相似,说明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越有效。

  

  那么如何通过计算的方式去理解、再造人类的语言,就成为人工智能的研究里边很重要的一块。这背后的研究我们叫“语义鸿沟”,大家可以把这个词记住,以后你再遇到人工智能专业的人,只要说这四个字,对方就会觉得原来你是懂的。

  语义鸿沟指的是计算机看到的东西都是字面的,无论图像还是自然语言,只能识其表象,但对其背后的语义、所表达的内容就不懂了。人们沟通的是语义,计算机沟通的是表面,如何在两者建一个特别好的桥梁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大家可以看一下一般来说机器是怎么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个计算机所,号称是世界上做AI做得最好的研究中心之一,这里有一个机器人接待员,我曾经问过他问题:

    

  整个问答是非常漂亮,而且是非常整洁的一段对话,你可以认为它真的具有一定的智能。但是它懂自己在做什么吗?它是不懂的,这是关键所在。

  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在模仿表象,其工作原理和人类大脑工作的原理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工程学的方法。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我们想飞上天空的时候,最早是学习鸟儿,但是实际上没有哪个飞机翅膀是像鸟一样上下拍打着的。我们在了解到鸟儿飞翔背后的工程学原理之后可以造出飞机,这就是工程学的方法,类似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做一些文本生成的工作,让计算机达到语言沟通的效果。也许计算机并不懂或者说并不知道要生成的是什么,但它生成的东西很漂亮。

  比如这是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诗。

  

  “白露亏于沥,青山照水开。夜来风不动,明月见楼台。”还不错,“满怀风月一枝春,未见梅花亦可人。不为东风无此刻,世间何处是前生。”写得还蛮有意境的。这些诗辞藻非常华丽,但是这位“诗人”并不懂自己在干什么,“他”碰见了“远望”就接“凭阑”,看见“春花”就是“秋月”,这是因为“他”所有的训练语料都是从古代的大诗人们的作品里得到的。

  同样的思想也可以用到网购买家评论生成里。我们从淘宝或者亚马逊网站上找了很多人的评论,用这些语料作为训练基础来生成评论。比如关于衣服的:“这个宝贝物美价廉,质量不错,穿起来还行。”“穿起来很好,显瘦又便宜。”这些都是机器生成的,我们可以通过评论里潜在的规律做成这样的工作。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上周做的工作,我们用《中国有嘻哈》里的歌词为语料库生成了一些新的Hip-hop的歌词,我试着读一下。

  “我的宝贝,做好准备,做好匹配,Armani的香味,弱肉强食快速的车,昏暗的灯光不用白色,Bling的也有两个,但我总是浅灰色。”

  读得不好,毕竟不是专业的。

  我们用的歌词本身是其他嘻哈歌手写好的,我们只需要把合适的词进行拼接以及找到合适的韵脚。这仍然是一种行为模仿,我们,甚至写歌词的AI,并不懂什么叫Hip-hop,也不懂歌词在说什么,但是有了大量的语料和训练之后,AI就可以生成这些歌词。

  在这个生成的过程里“训练”是避免不了的,这跟人类似,人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训练。机器学习就是通过在大量的语料中找到规律。我们人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有很大的批判,很多教育本身也是在死记硬背,也是去找这种的规律。

  

  以前我们觉得很多不需要智能的事情可以由机器替代,跑得不够快有车,飞得不够高有飞机;稍稍有智能的工作只能由人来做,比如点餐,收银,酒店退房。但是做这些工作的人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作为人本身的特点,类似的工作在AI时代都是有点“危险”的,很容易被取代。

  那什么样的工作会稍好一些?可以先简单地考虑一下我们的教育和机器的训练之间的区别。

  学知识,受教育,其实我们想学的是背后的道理,想做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变得有创意、有创造性。但二战以后大量的教育其实主要为了一件事,就是工作。

  比如说我们考虑选什么专业的时候会首先考虑以后的工作前景如何,社会需要律师学校就“生产”律师,需要工程师学校就“生产”工程师,需要医生学校就“生产”医生……每一个人就像白纸,在学校被印上了不同的名字,到社会上从事不同角色的工作,这是工业化的教育。

  相对的,农业化教育就是因材施教,把每个人当成一棵小树苗,给予土壤、灌溉,让他们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农业化教育对人的特性、灵性、创造性,都是一种更好的培养培养方式。

  以前的工业化的教育跟AI训练的区别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是可以被AI替代的。AI时代来临之后,需要由人来完成的工作一定是非常具有创造性,是具有温度或者是温情的工作,这一点是以前的机器或者人工智能还做不到的事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家里的小朋友去上幼儿园,你会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太多了,孩子受到了太多的关心吗?这个社会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去做互相关怀的人文型的工作,但是机器所提供的是冷冰冰的、流程化的工作。所以某些工作会被代替,但某些新的工作也会产生,人们把一些特别简单的事情渐渐地交给机器,从这些工作里解放出来,可以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在古代社会男耕女织,而我们今天有幸坐在这里听演讲,能做科学的工作、做艺术类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不用回家种地、不用回家织布了。这是现代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接受,而且非常热情地去拥抱这些事情。

  李开复老师在TED演讲里提到AI会给整个社会的情感带来变化。未来的社会需要机器和人更好地融合,人要做更多有温情的工作,这种温情也许会反过来影响到机器。

  这个例子来自日本,大概在今年春天的时候,很多家庭用的小机器狗正式地退役或者说正式死亡了。很多主人把他们的机器狗放在庙里,请和尚或者法师做了一场所谓的葬礼,代表着人们对机器的关怀。在未来,我们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可能也需要有情感的融入。

  

  主人把他们的机器狗放在庙里,请和尚或者法师做了一场所谓的葬礼。

  有了人工智能,也许未来我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很多事自己不用做,都交给机器,而我可以当一个像黄渤一样的演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年轻人将有更多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想告诉大家,这是“end of the talk”,我的整个报告结束了,但人工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始。

  不知道您准备好了没有?

  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秦曾昌:《人工智能会抢走我的工作吗?》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