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发就不容易得癌症?矿泉水里竟能生虫?11月“科学”流言榜为你解惑!

科学辟谣 2021-12-01

  长白发就不容易得癌症?矿泉水里竟能生出虫?《11月“科学”流言榜》发布,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1.流言标题:哈佛最新研究显示,长白发能降低患癌风险

  

  流言内容:哈佛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长白发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它能降低你患癌症的风险。

  真相解读:网文介绍的研究发表于2009年,是一项通过小鼠模型探讨头发变白机制的研究,且该研究也没有癌症发生率的相关数据。“生白发能降低患癌的风险”的结论引自外媒报道,报道误读了专家观点,得出错误结论。如果白发人患癌风险更低,那老年人患癌几率将远低于青年人,这明显与现实情况不符。

  来源:腾讯较真

  上榜理由:这条流言是典型的“对专业报告的错误解读”,由于颠覆一般认知,又假借知名大学和科研成果外衣,极易引发网民关注和信任。

  2.流言标题:蜂蜜内的果糖不会升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心吃

  

  流言内容: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所含的糖大部分是果糖,果糖升糖指数低,所以糖尿病患者吃蜂蜜也不会血糖升高,可以放心吃。

  真相解读:升糖指数高的食物不利于控制血糖,虽然蜂蜜中果糖的升糖指数确实较低,只有23,但蜂蜜中还有和果糖含量相当的葡萄糖,而葡萄糖升糖指数高达100。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对蜂蜜的质量要求,每100克蜂蜜中的果糖与葡萄糖总含量应≥60克,是一种含糖量相当高的食物,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来源:腾讯较真

  上榜理由:在普通大众认知中,蜂蜜由于天然特性常被认为是健康食品,流言中对这一观念进行了不加条件限制的放大,如果因此导致公众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过量食用蜂蜜,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流言标题:矿泉水中可能生虫

  

  流言内容:矿泉水中发现大量白色虫卵和黑色杂质,即使是品牌矿泉水也特别“脏”。

  真相解读:国家对饮用水行业有严格的安全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18)要求瓶装饮用水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剂,对微生物的控制要求更加严格。在生产瓶装饮用水时,使用臭氧而不是漂白剂进行杀菌,这样可以将水中微生物及其孢子全部杀死,而臭氧可在24小时内完全分解无残留。而且,瓶装饮用水的生产流程十分精密,相关部门也有三方监管和质量检查,完全不必担心安全问题。新闻事件中出现的虫卵的瓶装水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也可能是未按规范流程生产的不合格产品。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瓶装矿泉水、饮用水因消费群体广泛,又涉及食品安全,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个案而否定一个产业,对行业经济,尤其是企业发展造成冲击和伤害。

  4.流言标题:宝宝头型不好,可以自己买矫正头盔调整

  

  流言内容:要想宝宝头型长得好,就需要干预,可以给宝宝买矫正头盔戴,把头型矫正过来。

  真相解读:矫正头盔的原理很简单,定制好形状的头盔会紧贴宝宝头颅比较圆的部分,为比较扁平的部分留出生长空间,这样脑袋就会逐渐向扁平的部分生长,从而达到矫正头型的目的。什么情况下使用、如何选择矫正头盔是一个专业活儿,应由专业人员给出判断,并根据宝宝当前的头型精确建模,预估头部发育情况,给出矫正方案。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宝宝头型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需要专业知识、设备及人员。目前,相应的正规医疗机构较少,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另外,多数情况下宝宝的头型是能通过改变睡姿等方式矫正,错用矫正头盔反而会影响正常发育。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随着二胎三胎政策放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对婴幼儿产品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越来越强烈,因此围绕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方法及产品被滥用。科学辟谣亦非常关注相关领域话题的设置与传播,一方面消除年轻家长的焦虑,另一方面引导全社会健康育儿理念。

  5.流言标题:吸氢气能抗肿瘤、抗衰老,包治百病

  

  流言内容:一些机构宣称,吸氢气能够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连癌症都能治好,还能抗衰老。

  真相解读:虽然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氢气有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相关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中。目前不论是科学原理,还是实际医疗应用,对于氢气的作用尚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即便在实验室或临床应用上有一些突破或进展,但目前使用氢气治疗或预防疾病仍属医疗行为,应在具备正规资质的医生指导下,在医院或医疗机构中开展,而不要选择非正规机构或家中自行操作。

  来源:腾讯较真

  上榜理由:以“学术成果重大突破”为卖点,特别是打着“见效快”、“疗效好”旗号的“新疗法”特别吸引眼球,而盲目信从不仅是“智商税”,也有可能耽误正常治疗。

  6.流言标题:野生动物抓回家驯养好就能当家宠

  

  流言内容:动物都是可以培养感情的,很多野生动物长得很萌也不伤人,带回家好好驯化,能当宠物养。

  真相解读:对于绝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人类的家庭环境非常嘈杂,容易使它们感到焦虑。再加上投喂的人工饲料与野外食物差异很大,对它们的健康也无益。同时,野生动物的一些习性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利用大小便标记领地,在各处留下抓痕、咬痕,经常大声吼叫等。部分野生动物还可能携带病原体,有可能使人患上疾病如鼠疫等等。所以说,野生动物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人们对宠物多样性有一定需求,但如果不强调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的共识,一方面会伤害野生动物,另一方面则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危害。

  责任编辑:

  黄维佳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副社长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平台支持:腾讯较真、微博辟谣、头条辟谣、抖音、老爸评测、网易健康

  本期评审专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车雅敏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冉 浩 广西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吴 萍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陈 鹏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辟谣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