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到别人受伤,你也会痛?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22-01-24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吕雪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我们会为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情人生而痛彻心扉,会在电影院里为别人的爱情默默流泪,会在看到路人重重摔倒时感慨一句“我都觉得疼”……明明自己并没有经历这一切,但为什么会有“痛在你身,疼在我心”的感觉?这种感受到他人疼痛的体验并不少见,它有一个专业名称:疼痛共情。 

     

  疼痛共情

  (图片来源:网易

  “痛在你身,疼在我心”的神经机制 

  共情指个体感知他人心理状态的敏感性,包括被他人状态感染、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状态、评估状态产生的原因、理解他人的想法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既包括了较为简单初级的情绪模仿,也包括了更为复杂高级的换位思考。 

  疼痛共情是共情的一种典型表现,是指个体对他人所经历的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也就是当他人遭受疼痛时,我们“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的痛苦与悲伤的能力。

  那么这种“别人疼我也疼”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种疼痛又与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疼痛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呢? 

  经典的共情共享表征模型指出,观察者通过调用与被观察者相同的神经表征来实现对他人的共情。在这一过程中,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我们模仿他人动作,理解他人情感的基础。 

   

  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我们模仿他人动作,理解他人情感的基础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当别人大笑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有的时候甚至会停不下来。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观察他人表情与动作的时候,大脑中的镜像机制让我们经历了相似的神经生理反应,体验到了相似的感受,因此产生了相似的情绪状态。

  同理,观察他人遭受疼痛与我们切身经历疼痛时所引发的神经反应模式十分相似,表现为负责加工自身疼痛信息(即伤害性感觉刺激)的大脑区域的激活。这些区域的激活让个体在感知到他人疼痛的同时,产生了与切身疼痛感受极度相似的情绪体验。

   

  看到他人疼痛,我们也会产生类似的情绪体验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换言之,个体通过在脑中对他人的疼痛状态进行自身模拟,创造相似的疼痛情感体验。大脑的这番操作不仅有利于观察者激活自我保护机制,及时逃离潜在危险,也能够让观察者体验与理解被观察者所遭受的痛苦和体验到的负性情绪,促使人们进行换位思考,做出亲社会与利他的行为。

  疼痛共情,影响的仅仅是疼痛感知吗? 

  疼痛,事关生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感觉和情绪体验。突然出现的疼痛往往预示着危险,对个体生存意义重大。因此,即便是发生在他人身上而非自身的疼痛,也会让观察者敏感与警觉起来。研究者发现,当疼痛共情产生后,个体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疼痛也更为敏感,这也为共情的共享表征模型提供了佐证。

  然而,这种疼痛共情引发的敏感仅仅是针对自身的疼痛感知吗?疼痛共情对我们加工非伤害性的躯体感觉刺激(如触觉)以及其他感觉模态刺激(如听觉)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最新的一项研究先是利用描绘了他人受伤场景的图片材料诱发观察者的疼痛共情,然后再对这些观察者直接施加痛觉、触觉或听觉刺激。结果发现,疼痛共情对个体痛觉、触觉和听觉刺激的主观感知均有增强作用。

  但疼痛共情影响疼痛与其他感觉模态的心理机制有所不同。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够提高个体的整体注意水平,个体无论对疼痛还是非疼痛刺激都更加敏感;另一方面,疼痛共情也唤起了个体特异于疼痛感知的心理反应,这使得人们对他人的疼痛越为关心,自身疼痛的反应就越为强烈。

   

  疼痛共情对个体痛觉、触觉和听觉刺激的主观感知均有增强作用,但所涉及的心理机制有所不同

  (图片来源:文献6

  疼痛共情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疼痛共情人皆有之,而且非人类独有,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人们并不会对所有的人产生同等程度的疼痛共情,也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产生强烈的疼痛共情。

  例如在看拳击等体育赛事、或者电影中的“坏人”遭受伤痛时,我们可以暂时“关闭”我们的共情,对他们的痛苦无动于衷。这主要是因为疼痛共情会受个人经验、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自身的疼痛敏感性。一般而言,自身疼痛敏感性越高的个体,对他人的疼痛共情水平更强,会对他人痛苦产生更强烈的情绪和疼痛认知。

   

  安慰他人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其次,是群体认同。相比陌生人,人们对自己的亲人和爱人更容易产生疼痛共情;相比外国人,人们会对本国人更容易产生疼痛共情;就连小鼠也只会帮助同笼饲养而非异笼饲养的同伴,让其免受疼痛困扰。

   

  相比外国人,人们会对本国人更容易产生疼痛共情

  (图片来源:文献8

  再次,是被观察者的脆弱性。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对弱势群体表现出更多的疼痛共情,这是因为弱势群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脆弱性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共情关注。

  由此可见,疼痛共情不仅具有个体差异,还有一定的偏好性。 

    不过,疼痛共情并非处于固定且一成不变的状态。虽然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在成年期相对稳定,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发展疼痛共情。一方面,丰富自己的体验,培养自己对他人疼痛情绪的敏感性,可以帮助我们更为迅速地识别与判断他人的痛苦;另一方面,社会交往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感同身受”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类似音乐或舞蹈训练这种社会互动较多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痛苦。

  与他人共情意味着更好的社会交流与更多的信任与合作,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疼痛共情,不仅能够让个体对他人的需求敏感,例如让父母更懂得照顾和保护孩子,还可以让个体理解和同情他人的痛苦处境,予以帮助。

   

  护工和老人和谐相处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对疼痛共情机制、影响因素、调控手段的深入挖掘,将有助于我们对共情能力异常的群体(例如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更为有效精准的干预,创造更为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任巧悦, 孙元淼, 吕雪靖, et al. 基于心理生理学视角的共情研究: 方法与特点. 科学通报 2019;64(22):2292-304. 

  2. 杨业, 汤艺, 彭微微, et al. 共情: 遗传-环境-内分泌-大脑机制. 科学通报 2017;62(32):3729-42. 

  3. de Waal FB, Ferrari PF. Towards a bottom-up perspective on animal and human cognition. Trends Cogn Sci 2010;14(5):201-7. 

  4. Lamm C, Decety J, Singer T. Meta-analytic evidence for common and distinct neural networks associated with directly experienced pain and empathy for pain. NeuroImage 2011;54(3):2492-502. 

  5. Loggia ML, Mogil JS, Bushnell MC. Empathy hurts: compassion for another increases both sensory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pain perception. Pain 2008;136(1-2):168-76. 

  6. Ren Q, Yang Y, Wo Y, et al. Different priming effects of empathy on neural processing associated with firsthand pain and nonpain perception. Ann N Y Acad Sci. doi: 10.1111/nyas.14723 

  7. Ren Q, Lu X, Zhao Q, et al. Can self-pain sensitivity quantify empathy for others' pain? Psychophysiology 2020;57:e13637. 

  8. Xu, X, Zuo X, Wang X, et al. Do you feel my pain? Racial group membership modulates empathic neural responses. J Neurosci 2009; 29:8525-8529. 

  9. Ben-Ami Bartal I, Breton JM, Sheng H,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ingroup bias for prosociality in rats. Elife 2021;10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