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卧底自杀网聊群 花季少年轻生为哪般?

科普中国网 2016-12-01

  大二学生小伟加了一个自杀群,与网友相约跳崖,并于10日离校失联。为救儿子,父亲李朝晖扮演轻生女网友,卧底自杀群,假意与一网友相约跳崖,报警救人,在救下自杀网友的第二天,李朝辉收到了儿子跳楼身亡的消息。

  大学生为何轻生?

  理由一:就读时的经济压力

  社会经济的贫富差距导致的学生中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对于贫困学生而言,考大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重要出路之一,但大学也是小社会,经济压力下的心理压力才是更重的。

  理由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许多学生拼命学习,却越来越没勇气面对未知的将来,出点小问题就留下遗书就寻了短。只抓学习的同时,社会各方面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理由三:社会消极情绪的影响

  大学生对社会事情的接受快,但又由于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所以缺少对负面情绪的甄别和抵抗能力。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

  理由四:情感的纠葛

  感情问题导致的抑郁和压力过大。因于极度受伤、挫折和气愤之下引发的自杀案例也不在少数。大学没有像中小学那样禁止谈恋爱,很多大学生初涉感情,心灵也是非常脆弱。

  理由五:错误的成功观

  对社会认知不足,理所当然的认为如今社会有权有钱才是成功,不攀上高位,都会被视为没有能力,没有“脸面”,而极度贫寒的家庭和母亲自我牺牲式的付出增加了其必须成功的压力,让他在面对社会不公时显得格外敏感和脆弱。不成功便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悖论:越是家庭贫困的,越是要以一种飞蛾扑火般的决心去攀上学位高峰,而在目的达到之前,这个学生及其家庭很可能已被耗尽。

  理由六:歪曲的人生观

  听信所谓社会的冷漠,失去自己对积极正面人生的思考,任性,随性的学习态度,荒废学业从而加剧自身的不自信,形成读书无用,或努力有什么用之类的错误观念。从而失去未来的方向,变得迷茫。

  “自杀群”必然是帮凶

  悲剧的产生固然令人惋惜,但“自杀群”这一打着交流的名头,却干着魔鬼的行径的群体,定然是此次事件的帮凶。积极向上的言论和交流会使人变得阳光且积极向上,同样,乌烟瘴气,消极情绪迷茫的环境也可能会使人堕落。这个所谓“自杀群”中,除了言论杀人的推手,绝不乏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看客。而这些人,显然不能独善其身。

  加强生命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不能流于形式,它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有着具体的内容。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高校学生科学地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生存。

  1.多形式、多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1)充分利用第一课堂,通过学科教学加强生命教育。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职的、兼职的和专家队伍三部分。

  其中,专职学生工作者属于专职的教育队伍,各个学科的教师属于兼职的工作队伍。马列主义思想教育专业的教师、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属于专家队伍。专职队伍和专家队伍可以通过专门的思想教育学科教学、有针对性地心理引导、人生观教育加强学生的生命观教育。

  兼职的教师队伍可以根据轻生的学科特点,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具体可以通过授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等几个方面来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接受科学的生命观教育。

  (2)关爱大学生,通过专题教育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关爱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态。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活动。通过专题教育探讨与生命有关的社会伦理、科学伦理、人生信仰问题,从而营造浓厚的关爱学生、关注生命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本质,合理规划人生,有效实现人生价值。

  2.生命教育内涵丰富而深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1)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生命意识的培养首先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科学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学会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要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绝对不是单纯的个人的事情,它与家庭、社会息息相关,轻生这一行为无疑给家庭、亲人、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帮助他们重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生命责任感。

  (2)生存能力教育。

  许多轻生者选择轻生往往是因为自身面对生命、面对生存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是他们无法解脱的。当他们感到生命苦难而无味时,以轻生来解脱。也可以说生存能力的缺乏导致了他们的轻生。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生存能力是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调整自己,勇敢地珍惜生命。

  (3)生命挫折教育。

  生命中不只有幸福和快乐,还会有困苦和挫折,应当加强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有难,应当勇于面对;生命可贵,应当倍加珍惜;生命有责,应当努力承受。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负面状态中蕴含的积极的生命意义,从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多彩,加倍珍惜生命。

  (4)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生命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寄托。处于心理和生理震荡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将物质生活、生存条件看作是生命价值本身。应当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将个人与社会、集体乃至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找到生命价值的根本,才能体会到生命的丰富与心理的充实。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轻生问题,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科学地认识。高校应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正视生命和生命的价值,健康地成长。

本文由清华大学博士、副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 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