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免疫学研究的“迷你团队”《中国科学报》 2017-06-01 |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实验室是我国规模最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编人员仅30人。但这个“迷你团队”却做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免疫学科研成果。
25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带领下,该实验室从成立时一穷二白,到成为我国免疫学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领头羊”,引领中国的免疫学术水平由过去的国际排名第19位进入世界前列。
当《中国科学报》记者问起这个团队的成功秘诀时,曹雪涛坦言:科学家需要有家国情怀。
从跟跑到领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曹雪涛已经在肿瘤基因治疗等研究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8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能不能让我们的研究也成为国际同仁追踪的目标?”曹雪涛和他的团队都不满足于做“跟跑者”。
一类在当时少人问津的细胞——树突状细胞闯入了曹雪涛的视野。该细胞早在1868年就被发现,但医学界只知其形,不知其用。曹雪涛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它们在体内数量较少,但具有最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中心枢纽的作用。1994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大胆地“转移阵地”,集中科研火力寻求突破。
通过系统性研究,曹雪涛团队创新性地发现树突状细胞在某些环境下可以不死,这颠覆了传统免疫学观点。2004年,《自然—免疫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由中国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敢为人先”的精神让曹雪涛和他的团队一路向前:军队院校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300篇国际学术杂志的科学论文,入选2011年度国家十大科技进展,4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2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位成员获国家优秀青年学者……曹雪涛还多次受邀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撰写综述,并成为《细胞》等杂志的编委,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担任国际免疫学会联盟学术大会主席。
回忆起这段从一穷二白到具有国际影响力实验室的历程,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于益芝认为:“其中有心血,也有智慧。”
从论文走向临床
“论文发表了,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曹雪涛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走上了一条更艰辛的道路——细胞治疗转化医学。
该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肿瘤患者的研究,使得这一原创性成果从论文走向临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十多家医院正进行着原国家I类生物制品“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的Ⅲ期临床试验,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免疫细胞治疗制品。根据Ⅰ、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该药物针对大肠癌的单化疗有效率在25%以上,采用该生物制品联合化疗的复合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可达45%。
于益芝告诉记者:“十年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有风险也有困难,但我们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该研究团队还发现了2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分子并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统一命名。
科学家需要家国情怀
上海东北角一条不知名的小路上,一幢普通的砖红色小楼并不起眼,曹雪涛团队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
“我们实验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世界一流杂志刊登著名学者论文后,大家就会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讨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于益芝说,只有大家眼界高了,才能跟国际最高水平竞争。
如今,这个团队已是大咖云集:陈涛涌获得过“青年长江学者”殊荣;刘秋燕、郭振红曾去美国哈佛进修并学成归来;侯晋和课题组成员发现的“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的新靶标”课题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这个实验室是靠什么培养和凝聚人才呢?在曹雪涛看来,要“以思为先,以行为本”。团队里的导师,每一位都是集教育者、管理者、示范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他坦言,科学家需要有家国情怀,要注重用传统文化和光荣历史感召年轻人。
5月30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天,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成为此次十个获奖团队中唯一的医学研究团队。对此,曹雪涛和他的同事异口同声地说:“这得益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唯有把我们的事业深扎在祖国创新的土壤里,才能有动力勇攀新的科研高峰。”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上一篇:火星古湖泊再现微生物存活迹象
下一篇:不传输粒子也能实现量子通信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