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找到防治水稻“癌症”新路径

新华社 2017-07-03

  原标题:中外科学家找到防治水稻“癌症”新路径

  新华社成都7月1日电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是水稻“大敌”。经过多年研究,中外科学家携手找到隐藏在水稻中的抗稻瘟病“密码”——天然变异位点,这将有望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解决抗病基因耐药性的国际难题,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新路径。

  这一研究成果《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30%-50%。它在水稻各生长环节都可能发生,防治困难,一般只能靠施药或使用抗病基因改良的种子。科学家将抗病基因导入材料后,形成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但随着病源菌进化,抗病基因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不然会失去作用。

  从2011年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学伟带领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经过七年多的探索研究,终于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

  陈学伟说,如果把当前广泛使用的抗病基因方式比作“服预防药式”防治,那么天然变异位点的方式则可称为“提高免疫水平式”防治。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可培育具有广谱抗病能力的品种,将在保证水稻品质、产量的同时,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避免病源菌进化导致的抗病能力失效问题,从而减少农药使用。

  据悉,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吴晓颖张俊贤)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社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