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识平:致敬,托起"大国重器"的人 都是国家荣光

新华网 2017-05-10

  【学习进行时】最近,科技创新领域的“国之重器”不断涌现,提振了国人信心,也引发人们的思考。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今天推出“辛识平”融媒体评论,与您一起探思“大国重器”是怎样炼成的,铭记那些人、那些事、那种精神力量。

  最近一段时间,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各种“大国重器”刷屏了?

  立夏之日,C919大型客机一飞冲天,一个多小时的精彩飞行尽显“全民网红”气质。此前,天舟一号发出首单“太空快递”、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一系列科技创新领域的“大事件”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把视野打开,近年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的名单会拉得很长:“中国天眼”、“悟空号”、“墨子号”、“蛟龙号”、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深海探秘,这是见证传奇的难忘时光,也是国人自信心不断被点燃的梦想时刻。大国创新,当有重器。当我们为创新突破纷纷点赞、振奋不已的时候,更应问一句:谁托起了“大国重器”?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C919的完美升空,凝结着22个省市的近20万人的不懈努力。创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工人……每一个创新成果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埋头苦干的身影,有着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走近他们,品读他们,理解他们,常常会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

  为了让歼-15尽早在“辽宁舰”上实现起降,作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殚精竭虑,劳心劳力,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在舰载机成功着舰、国人以“航母style”挥洒激情的时候,罗阳却因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播种,但不参加收获”,无数像罗阳这样的播种者、耕耘者用生命履行责任,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奇迹。大国重器,以生命铸之。

  “运十”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曾在开国大典之夜,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的同学们用一辆推车,载着亲手做的纸飞机灯笼通过检阅台。从“运十”飞机立项到C919冲上云霄,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近半个世纪。从青丝到白发,从梦想到现实,一代又一代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再苦再难,也不改初心、永不放弃,直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大国重器,以奋斗成之。

  日前逝世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始终笃信“不为获奖而工作,应为工作而获奖”,这位被称为“创新典范”的科学家,直到90多岁还在学习研究,还在为培育后学努力不止。“我不想当社会活动家,我是数学家、科学家”。在各个科研领域,正是因为许多像吴先生这样淡泊名利的科技工作者甘于付出、甘当人梯,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创新活力。大国重器,以奉献立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托举起“大国重器”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不仅为国为民作出了骄人的业绩,也以科技报国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创造、心无旁骛的专注、无怨无悔的奉献,向社会贡献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钙质。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民族的骄傲,是真正的明星。他们的名字不能忘却,他们的故事不能沉没,他们的精神更需弘扬。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下,更加需要我们讲好英雄的故事、光大英雄的精神,让社会多一些正气、朝气,少一些暮气、戾气,让那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