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该不该创业? 科学家该不该开公司?人民日报 2017-06-09 作者:刘诗瑶 |
不久前笔者在调查采访时发现,对于科研人员该不该开公司、转化技术成果,意见分歧较大,正反双方往往各执一词。
反对者认为,科研人员长期待在实验室,不了解市场、不会经营,自己开公司势必处处碰壁,还会荒废科研事业、耽误学生培养。一位企业家举例说,有位教授拿了省级科技奖之后,坚持自己开公司,由于不懂商业那一套,没几年就失败了。
支持者则认为,科研人员攥着实打实的技术成果,自己开公司能够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比一些只会“山寨”的所谓创业者强多了。他们指出,坐拥丰富的科技资源,加上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科研人员不必受制于人,应该直接把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仔细想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现实中也都有相应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不可否认,就社会分工而言,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往往是两类人,两者各有专攻、各有专长,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角色切换可能有难度。正因如此,许多人把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视为成果转化的正途。
但天生不会,不代表永远不行,不能因为一些科研人员不擅长经营,就完全关上他们创业的大门。创新允许失败,创业也应如此,如果连创业的大门都不让进,未免过于苛责。而且,相比合作创业,独立创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仅能加快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成功率,而且能带给科研人员更丰厚的回报,进而更大地激发和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因此,不宜对科研人员独立创业过度“发难”。
当然,不可否认,这种尝试的确会面临风险和挑战。因此,科研人员一旦有了独立创业的念头,必须要客观冷静地评估技术价值,更加重视市场、销售和团队合作。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学习商业知识和经营本领。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技术和市场需求对接,实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转变。
创新创业一肩挑,除了一些科研人员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上的专业机构施以援手。国外有种方式,当科研人员拥有核心技术后,会找投资人、成立公司,再找“工程师”团队帮助他们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我们不妨借鉴这种“工程师”团队的模式,扶持和培养一批懂工程化技术的专业机构,帮助科研人员加快实现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商品的转化过程。
此外,国家也应进一步细化有关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和相关评价体系、知识产权保护,让科研人员尽可能少些后顾之忧,多些干劲冲劲。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也应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最好去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对于那些不想创业、潜心学术的科研人员,国家应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确保他们获得稳定而有保障的生活。有了足够的尊严和体面,他们才能不为身边的名利所惑,潜心前行。(刘诗瑶)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下一篇:欲揭地球老“底”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