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建设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新华社 2017-06-09 |
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记者张建松)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已正式立项,建设周期5年,总投资逾21亿元。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由同济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共建,将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的海底,分别建立主要基于光电复合缆连接的海底科学观测网,实现从海底向海面的全方位、综合性、实时的高分辨率立体观测,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和海洋灾害的立体观测。同时将在上海临港建设监测与数据中心,对整个海底科学观测系统进行监测与数据存储和管理。
据了解,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成后,将重点关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陆相互作用、海洋环流与沉积搬运、海洋碳循环过程、海底深部过程等四个关键的前沿科学问题。通过瞄准关键科学问题,获取我国边缘海的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海洋工程、大气科学等多学科长期精细的观测数据。
在海底建设观测网,被称为继地面与海面观测、空中遥感观测之后,人类在海底建立的第三个地球科学观测平台。目前,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均已拥有海底观测网。
据介绍,我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成后,将成为总体水平国际一流、综合指标国际先进的海底科学观测研究设施,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建立开放共享的重大科学平台。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