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米口径望远镜怎么建?科技日报 2017-08-08 |
要不要建巨型对撞机的科学争论还没尘埃落定,12米口径望远镜又在天文界引发激烈分歧。只是此次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要不要建,而是应该怎么建。
8月4日开始,中科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建生撰写的一封4000多字的长信在天文圈迅速流传。此信用16条内容,分析了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向群围绕12米口径望远镜产生的分歧。
12米口径望远镜是“十三五”时期优先布局的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建设12米口径望远镜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分歧主要在于对12米口径望远镜采取国际上普遍采用的3镜系统,还是全新的4镜系统。
据报道,去年年底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前期工作组曾邀请国内外8家单位对12米口径望远镜进行设计。最终只有华中科技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提交了设计方案,两家单位分别提出了3镜和4镜方案。
中科院天文大科学中心曾在今年4月组织国际专家组评估两种设计方案,3镜方案被认为在多个指标上优于4镜方案。但7月10日,中科院重新组织由国内专家组成的评审会,结果4镜系统赢得了更多投票数。
“我们的技术路线是要尽可能采用国际上最成熟的技术。”陈建生在信中写道,12米望远镜是一项极其困难、极具挑战的项目,国际上已建成的超过10台10米级望远镜无一不是采用3镜系统。“吸收和消化国际上的正反面经验,可以最大可能保证成功建成12米口径望远镜。”信中说。
陈建生认为,3镜系统更能满足科学需求,光效率高,使用方便。而崔向群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定强提出的4镜方案,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取好的像质,但在地面观测受大气抖动影响的条件下,优势难以体现,且造价更高。
记者从天文界人士手中获得一封署名为崔向群和苏定强的信,此信对陈建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反驳,落款时间为8月6日。信中指出,与当年建造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不同,中国建造12米口径望远镜并没有特别不成熟的技术,无论采用4镜系统还是3镜系统,风险和难度是一样的。
“要坚持在30米望远镜时代,建造一架在科学上仍然有优势的、适合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寿命长的12米望远镜,而不主张简单复制一架30年前的10米级望远镜,这就是我们与陈建生最根本的分歧。”后者在信中说。
不过,陈建生在信中指出,双方分歧的本质是以技术为导向还是以科学需求为导向。也就是由望远镜技术专家决定该怎么建,还是由天文工作者决定该怎么建。
这场争论吸引了更多天文界人士加入,甚至身在海外的华裔天文工作者。密苏里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副教授严皞璟向相关部门写信认为,新评审组并未如国际专家组那般形成共同的详细意见,而只是按投票多寡作出了4镜系统优于3镜系统的结论。“在我看来,这不是严肃的科学态度。”严皞璟在信中写道。一封写给“国家天文台大科学中心领导”,署名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教授樊晓晖的信也指出,“希望决策层充分尊重评审的科学性,权威性”。
“有分歧、有争论是正常的事情,因为不同科学家的出发点不一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赵海斌研究员认为,不同设计各有优缺点,不能以一个系统完全否定另外一个系统,“希望争论双方在相互了解之后,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记者 刘园园)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上一篇:“无人影院”,老影迷的新选择!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