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采集到一个数千岁深海珊瑚新华网 2017-09-06 作者:张旭东 |
9月5日,“科学”号靠泊在三亚一码头。
“科学”号采集到的巨大珊瑚的根部(9月4日摄)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中的2017年卡罗琳海山航次,5日靠泊海南三亚。本航次科考队员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专家推测其中一个巨大珊瑚的年龄在数千岁。
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介绍,本航次科考队员利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下潜15次,对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的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进行了精细调查,取得了丰富的生物、岩石和沉积物样品。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涉及珊瑚、海葵、柱星螅、海绵、海胆、海蛇尾、海参等生物,涉及许多未知新物种。
徐奎栋说,“发现”号在海山东侧的海岭采集到一个宽约3米、高1.6米的巨大柳珊瑚,根部直径约5厘米。目前全球发现的深水珊瑚最大寿命约为4200岁,生活在400至500米水深,而这株巨大柳珊瑚发现于1246米水深,它生长更慢,其寿命可能超过已知的深海珊瑚最大寿命,其具体年龄还需要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确认。
此外,科考队员还获得41块岩石和12站位的沉积物样品,利用温盐深仪、垂直拖网和分层拖网等完成了水体22个站位的水文、化学和生物生态调查。
科考队员通过调查发现,卡罗琳海山曾是处于海面以上的岛屿,在板块运动过程中逐渐下沉成为海山,它至少下沉了1500米。在海山西侧发现了完全不同于一般海山所具有的高生物量和高生物多样性特征,仅见极少量生物,这主要是海山频繁滑坡造成生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
同时,科考队员在海山东侧的海岭上发现了成片的“珊瑚林”和“海绵场”,这是首次在西太寡营养深海底发现“珊瑚林”和“海绵场”。“珊瑚林”和“海绵场”是高生物量的突出表现。
本航次“科学”号于8月7日从深圳起航。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