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科普节目,可能会是电视上的一股清流!

中国科普网 2017-10-23

  大自然让动物进化出了非凡的生存能力,沙漠中的骆驼有两个高高的驼峰,你知道这两个驼峰里边装的是什么吗?

  黄金、钻石、哪些珍宝可以从近海大陆架中找到?

  主持人张腾岳如果去了火星,他会跟毛驴扯上什么关系?

  这些联想丰富、趣味盎然的题目,出自由中国科协与中央电视台联手打造的《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这档节目于10月15日至10月27日在央视科教频道黄金档时间20:07连续播出13期。

  该节目负责人向科普时报记者表示,《中国青少年科学活动总动员》注重对参赛选手基本科学知识、动手制作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通过对主题化、系列化科学技术主题的挖掘与提炼,实现与当前热播节目要素的融合与再创作,打造大型趣味性、科技竞技类节目,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爱好,让科学成就我们的想象。

  q.webp.jpg

  一个很有“营养”的节目

  “你知道麻雀一般在什么季节看上去最胖吗?”类似这样的题,每集都有20道。每道题包含不止一两个知识点,还要加上现场专家解读。同时,很多知识围绕着每集的命题延展出来,其中还不乏颠覆一些常识的或是个别很冷的知识点,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

  曾做了20多年科普节目的总导演王立欢说,13集节目中没用一个物理或数学公式。希望观众体会到科学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贴近生活的,因为科学从生活中来。生活背后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科学,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大家都会用到,比如牙膏、口香糖中会有滑石粉。

  “这是一个很有营养的节目,”王导解释,“科学是系统性的,所以每一集有一个科学主题,并从历史角度进行疏理,有助于青少年完整地了解一门学科,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每集100分钟,分别以一个异想天开的科学命题作为引领,内容涉及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能源、材料、海洋等学科。

  r.webp.jpg

  节目同时还展示了我国近年来的科学成就。例如《日行八万里》涉及到我国的高铁;《去火星安家》讲了我国将在2020年对火星探测的计划;《仰望星空》讲了“天眼”射电望远镜工程等。节目中“巧夺天工”环节,需要选手们要具备科学项目管理、规划、分工协作等综合的科学探究能力;“异想天开”环节考察选手的思维开放程度,涉猎面的广泛程度,选手们在舞台上的异想天开决不是胡思乱想,一定是基于科学探究基础展开的合理想象。

  答题看似简单其实不易

  业内人士总结了《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较为突出的特色:节目创作是从科学内容本身出发,围绕科学从生活中切入,再回归科学本身;从电视呈现来看,力求画面的精美,视觉的独特呈现,演播室设计首次采用沉浸式穹幕造型,画面中使用虚拟三维、全息等最前沿的制作手段,将科学之美视觉化完美呈现;把科学故事、科学家和普通人集中在特定场景中,寓教于乐。

  此外,还突出了三个细节:一是科普节目的模式和形态是多样的。在大型演播室环境下,融合了电视传播的多种样态,例如:纪录、专题、真人秀等手法。二是选手答题是限定时间的。必须在短短15—20秒钟内调动知识储备,运用科学思维才能回答问题,无疑在答题技巧、要求上提升了难度,尤其是在非同一般环境下答题更加考验了选手的综合能力。三是每集20道题,貌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题目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思维,不是单一条件就能回答,选手需要根据知识点综合运用科学思维,排除具有迷惑性的答案和干扰项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业界曾评论,中国电视已呈现“断崖式的下滑”,表现为电视机前的观众高龄化和节目过度娱乐化。现在,《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的播出增强了电视的科学魅力,特别是把青少年重新拉回到电视机面前。从近些年传播渠道的变化来看呈现出多屏互动的特色,但是内容的挖掘是节目创作的洼地。这是《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创作的一次尝试。

  该节目还实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体现在科幻+科教与科普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冷门与热门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应用科学的结合、严肃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此外,节目组还将部分内容制作成VR短片,想看VR的观众可以下载“中央电视台”APP,进入VR专区,使用眼镜亲临现场感受精彩的视觉盛宴。没有VR眼镜也不怕,画面右上角点一点,滑动屏幕,手动也能看到现场全景。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普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