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誓攀量子科技之巅安徽日报 2017-12-20 |
在浩瀚的太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地面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一起,首次搭建起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并成功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近年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实际上,无论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还是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抑或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背后无不闪耀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忙碌的身影。去年底,《华尔街日报》发表了《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的专题文章,将“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3月,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称,“没有一个量子网络比中国在去年底建成的(‘京沪干线’)更具雄心”。
量子通信“领跑”全球
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在实验室工作。(资料照片)
“这是我这辈子到目前为止,做过的最好科学成果。 ”6月16日,在美丽的中科大校园,潘建伟院士发布“墨子号”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成果时,十分动情。这一成果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封面。 7月,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成员彭承志、张强等宣布,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白天远距离(5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 8月10日,他们又宣布了新的进展:“墨子号”圆满完成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实验任务,这次两篇论文同时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
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源于长期的积淀。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1996年,奥地利,时年26岁的潘建伟第一次拜见导师塞林格,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20多年来,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成员彭承志、陈宇翱、陆朝阳、陈增兵等一直为这个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5光子、6光子、8光子、10光子量子纠缠态,“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夺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近年来,他们的量子通信成果更是多次入选世界年度十大科技亮点、世界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世界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等。
去年8月16日,由中科大主导研制的“墨子号”成功上天,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在信息领域部署的首个重大工程,也是全球首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项目。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天地链路,中国与奥地利首次成功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坚实的一步。“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自然》杂志曾如此预言。
量子计算“称霸”在望
“最近,我们已经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进一步刷新该领域的世界纪录。今年底,将上线高精度10超导量子比特的云计算平台,公众可以在线体验量子计算。”12月3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潘建伟院士团队重要成员陆朝阳,发布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如果实现20个量子比特的纠缠,对特定问题的处理能力,将跟现在的手提电脑差不多。 ”潘建伟说。
量子计算,是当前量子信息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相对于普通计算机,基于量子力学特性的量子计算机,拥有超乎想象的并行计算与存储能力。举个例子,如果分解一个300位的大数,用现在的计算机需要15万年,如果有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则只需要1秒钟。当量子计算机应用之时,现在的密码破译、基因测序等科学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量子计算机虽好,但想说爱你不容易。 ”3年前,陆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量子计算机问世可能还需要相当长时间。 “争取在5年之内,实现20个至30个光子的纠缠。 ”1年前,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陆朝阳为自己定下这样的目标。今年,经过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陆朝阳的这些梦想已经基本实现。
5月3日,潘建伟院士在上海宣布,由他们主导研制的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处理速度比目前国际所有实验速度快至少2.4万倍,同时也第一次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在超导体系,他们还合作研发了10比特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并演示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
“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一席之地。 ”10年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如此评价。
经过10年积淀,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在超导量子计算和超冷原子模拟等领域,已跻身世界一流方阵。一台操纵50个微观粒子的量子计算机,对特定问题的处理能力可超过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我们正朝着50个光量子比特纠缠的方向努力,力争5年内研制出比超级计算机更快的量子计算机,那个时候就可以实现量子称霸。 ”潘建伟说。
量子革命“筑梦”未来
“在量子通信领域,目前我们领先世界5年至10年;在量子计算领域,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在超导量子计算和超冷原子模拟方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与欧美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潘建伟坦言,量子通信技术是目前最接近实用化的技术,未来5年,希望能在一些非常重要的部门探索使用;未来10年,在一些中等保密要求的机构探索使用;未来15年,走进千家万户。届时,我们的手机或许会全部安装量子保密芯片,语音通话、金融转账、信息传输等涉密操作,将再也不用担心被窃听、盗用或攻击。
量子力学理论自上世纪初被提出以来,不断获得实验支持,催生了激光、晶体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一系列改变世界面貌的重大发明,被称为“第一次量子革命”。新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计划、投入巨资,把量子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的战略制高点,“第二次量子革命”大幕已经拉开。为抢占“第二次量子革命”制高点,目前我省已把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安徽省和合肥市还共同出资设立了量子信息科技重大专项引导基金,省投资集团组建的100亿元安徽量子基金日前正式启动运营。
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目前,“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已被列入我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中国从前有个习惯,要么特别重视原理研究,要么特别重视应用研究,中间就会慢慢形成一个‘死亡之谷’。 ”潘建伟说,今后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才能更好地推动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吹响了重回科技之巅的号角。 ”潘建伟说,正在发生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会对未来信息时代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产生根本的影响,他们正在筹划建立一个量子星群,发射更多低轨和中高轨量子通信卫星,力争到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在超导量子计算和超冷原子模拟方面,则希望通过5年努力走到国际最前列。(桂运安)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潘建伟:量子领域专家
下一篇:潘建伟入选《自然》年度科学人物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