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古代演员能随便演皇帝吗?

科普中国-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7-07-21

  近些年来,宫廷剧无疑已经占据了中国影视圈的半壁江山,从90后的童年记忆——《还珠格格》、《康熙王朝》到最近大火的《甄嬛传》、《芈月传》,宫廷剧的大火也让一批扮演皇帝的演员走红。

  陈道明、张铁林、唐国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扮演皇帝专业户。现今演员演皇帝是没什么禁忌了,那么在古代也能如此么?

  演员在古代的地位很低

  根据福布斯中国名人收入榜2017年的相关统计,上榜的前100名演员的总收入已经高达70亿9530万元,而其中排到第100名的汤唯,收入也达到了2520万元。演员一年挣得钱,甚至超过不少上市公司整整一年的收入。

  今天大红大紫的演员们应该庆幸他们生在了好时代。要知道在古代,演员这个行业却一直属于“贱业”,在没有电影电视剧的时代,所谓演员指的就是戏曲演员。

  旧时对职业的高低排列有“三教九流”之说,其中下九流一般的说法就是:“一流玩马二玩猴,三流割脚四剃头,五流幻术六流乞,七优八倡九吹手。”优就是戏曲演员,排在了倒数第三。

  而在《大清会典》中则有规定:

  “凡民之著于籍,其别有四,一曰民籍、二曰军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四民为良;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

  由此可见,戏曲演员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这也导致他们会受到各种歧视。例如,官方禁止优伶参与科举,明朝还规定他们要头戴绿帽子(青巾),跟普通老百姓加以区别。

  此外,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以及社会交往中,戏曲演员也受到了区别对待,戏子只允许和圈子内的人结婚。

  如今,生活好了,吃饱喝足的人们就想着娱乐,演员挣得多,地位也比以前高太多。以前演员受歧视和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相对比较低,很少有余粮来供应不事生产的人,演员恰好就是这一类人。另一方面,戏曲演员属于流民,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喜欢看戏的慈禧太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涉及皇帝名字的时候都要改名换姓以避讳的古代,地位如此之低的戏子能演皇上吗?

  元朝对帝王戏的限制很少

  戏曲主要反映现实生活的民间俗文化,贩夫走卒、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自然都是其表演和模仿的对象。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剧目中,有很多以皇帝作为主角或者重要角色,比如《宇宙锋》、《打龙袍》、《白帝城》。

  在古代,演员也是可以演皇上的,当然各个朝代对帝王戏的宽容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对帝王戏限制最少的是元朝。

  元朝限制比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还保留着大量氏族社会的迷信宗教、鬼神传统,在尊卑等级上不森严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根据学者胡绪伟的统计,帝王戏占了元人杂剧剧目中将近十分之一的数量。同时在内容上也从原先的帝王情事,诸如唐玄宗和杨贵妃、项羽和虞姬、汉武帝和李夫人之类的爆款,发展到正史、野史、神话传说、帝妃情事、宫斗、君臣关系无不涉及。

  在描绘君主的时候,也不限于歌功颂德,还描绘了大量的昏君和暴君,涌现了讲汉元帝的《汉宫秋》、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梧桐雨》等一系列佳作。

《汉宫秋》剧照

  其他朝代对戏曲演员的限制就比较多,别说帝王,连关羽和孔子也不能演。

  在唐代的时候,官方有明令,不允许扮演孔子。结果在文宗大和六年,皇上宴请群臣的时候,有杂戏艺人扮演孔子,当时文宗就龙颜大怒说:“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辱!”然后就下令把所有的艺人们都从殿内轰了出去。

  《大清律例》中也有这么一条: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父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里的先圣先贤主要指的是关公。之后演关公则都会按照帝王规格作避讳处理,例如饰演关公的时候不能自称姓名,只能自称“关某”;再有,穿上了戏服的关公如果没有座位,也要别人帮忙搬,不然就会有亵渎的嫌疑。

  连圣贤都是如此,对演皇帝的限制就更多。在明清两代,对于帝王戏的管控那是相当的严格,例如,明代的《大明律》中就记载: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

  更加严厉的如:

  “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司法究治。奉圣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它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不过,最终这些禁令还是由于皇帝对于戏曲的痴迷、法令执行不力、戏班子在利益的驱动下强行违反等原因逐渐废弛。

  戏中皇帝的衣服跟现实不同

  虽然可以演,不过演员在演皇帝的时候最重要的服装和扮相,显然是和现实中皇帝的穿着打扮有所不同的。戏曲中帝王扮相的标配就是:皇帽、玉带、团龙蟒。

蟒袍

  蟒袍是其中最有特色的,历史上的帝王甚至官员都没有穿过蟒袍。蟒袍主要用于皇帝的赏赐,样式多为圆领、方襟、宽袖,袖下有摆,胸前无方补,绣有各种样式的蟒,其中以坐蟒为贵。

  蟒服最初只会赏给一些地位很高的太监,随后开始赐予内阁大臣,并不断扩大赐予的范围。任何东西都是越少越具有神秘性,一旦泛滥,那么原有的禁忌与权威也可能一并消失。戏班子也就慢慢开始采用黄色蟒袍来替代现实中的衮龙袍。

蟒袍玉带

  蟒袍和现实中皇帝所着龙袍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纹饰上,蟒为四爪,龙为五爪。同时在戏曲中,还会根据角色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深浅的黄色。一般年轻的帝王会穿浅黄色,而年老的太皇则会选用杏黄色。

  在没有黄色蟒袍的时候,也会用红色的蟒袍来替代。除此之外的皇帽、玉带也是对帝王服饰的一种戏仿,与现实中帝王的服饰样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在扮演帝王的时候,只要道具能够区别于现实,官方很多时候还是会网开一面,《金史·與服制》中规定:“倡优遇迎接,公筵承应,许暂服绘画之服;其私服与庶人同。”

  《元史·與服制》中也记载:“诸乐艺人等服用,与庶人同。凡承应、妆扮之物,不拘上例。”

  参考资料:

  1.《从五方之色到等级界定——戏曲帝王服饰色彩流变考析》,周晓亚,《戏曲艺术》,2001年第3期

  2.《戏曲行业禁忌习俗的属性与特征探微》,宋希芝,《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

  3.《试论元代帝王戏繁荣的原因》,胡绪伟,《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4.《解密古代戏子能够演皇帝么?古代演员如何演皇帝》,趣历史,2015年7月8日

  5.《明廷文化政策与明代后期戏曲文化传播》,刘建明,《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试谈帝王与戏曲》,靳大经,《戏剧理论纵横》,1997年11月

  7.《清代禁毁戏曲与礼乐教化》,聂碧荣,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明朝禁戏政策与明代戏曲研究》,王斌,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3年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