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刺绣的那些事蝌蚪五线谱 2017-10-11 |
1945年6月4日,在联合国制宪会议晚宴上的中国代表团留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三个人从左至右分别是中共代表董必武、无党派人士代表吴贻芳、国民党代表魏道明。吴贻芳博士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当时她身着一袭深色旗袍,然而斜襟上用“锁绣”手法刺绣的图案,却让绣图有了一种立体浮雕的感觉,使整件色彩低调的旗袍也似乎“活”了起来。
图自网络
如此点睛妙笔,中国刺绣到底有着怎样的神奇魅力呢?
所谓刺绣,理论上说就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通称。我国地大物博,刺绣到底有多少种类尚无准确的统计;刺绣的历史却十分悠久。《周礼•考工记》在“观古人之象”时便将“作会”(绘画)与“绣”相提并论,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五采备谓之绣”。不论你是准备绘画还是刺绣,都要先在材料上画出图案;正所谓“绣亦需画乃刺之”。
蜀绣三条芙蓉鲤鱼图(图自网络)
国礼•刺绣
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英国时赠送给女王陛下的国礼中便有一件苏绣作品——《岁月如歌》。这是一幅使用乱针、缠针、施针、滚针等多种刺绣技法而成的惟妙惟肖的女王肖像刺绣艺术品。能够入选国礼,其工艺之精湛自然在刺绣行业里可谓翘楚。
苏绣 《岁月如歌》(图自网络)
苏绣,顾名思义就是苏州那个地方生产的刺绣工艺品。在我国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中,苏绣不论从知名度、影响力以及产业规模来说都稳坐头把交椅。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几代领导人都喜欢将苏绣中的精品作为礼物赠予外国友人。比如毛主席送给前苏联的《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邓小平送给美国总统卡特的双面绣《小猫》;胡锦涛送给奥巴马的《奥巴马总统全家福》等等。
图自网络
这类以照片、油画、自然界物体为对象,力求达到尽可能逼真效果的刺绣艺术品属于苏绣的一个分支“仿真绣”的范畴。“仿真绣”就是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出油画的用光、用色以及明暗关系,使得作品立体感强、物像生动逼真。
“仿真绣”的开山鼻祖名叫沈雪芝,1874年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沈姓古董商人家,20岁左右嫁给了能书善画的余觉。夫妻二人,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绣、画相得益彰,便开始专门从事苏绣的创作,后来终成一代苏绣大家。
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沈雪芝受当地政府之令献上苏绣《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慈禧见后赞不绝口,称之为绝世神品,并亲笔书写“福”“寿”两字送给余沈夫妇。沈雪芝因此便改名为沈寿。
沈寿(图自网络)
后来,清政府商务部奉慈禧之命成立了一个“女子绣工科”。遂安排余觉担任总办,沈寿担任总教习。“女子绣工科”实际上便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官办的专业刺绣技术学校。
辛亥革命之后,“女子绣工科”关门大吉。不久,清朝的末代状元张謇也因为这场革命而“下岗”回家。 一九一四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聘请沈寿担任所长兼教习。
末代状元张謇(图自网络)
沈寿要求学生绣花卉时,必插一支鲜花于绷架之上;绣人物肖像,必将原画或照片置于面前,尤其强调需将人物的眼睛绣活,绣出眼神来。如此种种,逐渐形成了后来“仿真绣”的传神、写实、逼真等特点。
可惜的是,沈寿仅教授了八年刺绣技艺便一病不起。张謇“惧其艺之不传”,在征得沈寿同意之后开始帮助她整理、记录刺绣的经验、技艺。后在张謇的帮助下,沈寿写成《雪宧绣谱》。《雪宧绣谱》把刺绣从单纯的审美趣味提升到了系统化的理论层次,对我国刺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雪宧绣谱》(图自网络)
除苏绣外,四大名绣的作品都曾经作为国礼出现在外交舞台上。比如湘绣的《斯大林》、蜀绣《梅花双熊》、粤绣《仙女散花》等。
补子•刺绣
明清两代在刺绣上面给我们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宫廷狗血剧中那些官员们官服上的“补子”刺绣了。补子,是古代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
补子:清一品文官仙鹤(图自网络)
补子:清一品武官麒麟(图自网络)
《明实录》记载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下诏确定了各级官员补子的图样。公、候、伯爵和驸马这类高干使用麒麟、白泽这两种动物。接下来的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比如说,一品文官用仙鹤图案,一品武官则用狮子图案。唯独“风宪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纪委的例外,其不论品级均用神兽獬豸,取其“能辨曲直、勇猛公正”之意。
明朝补子样图--孔雀(图源见水印)
江苏省泰州市曾出土过一件绣有孔雀图案的明代文官补服。该补服以多种绣法刺绣而成,同时又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绣线,绣出两只上下对飞的孔雀,使之呈现出立体的效果。真可谓:衣因绣而尊,便有等级之分。
明朝补子样图--海马(图源见水印)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动物名称和我们现在的认知差距有点大。比如说,明朝九品武官“补子”为海马。此海马并非我们在动物世界或者中药铺里看到的海马,而是一匹在海面上踏浪狂奔的马。
清朝官员的“补子”通常由著名的江南三织造专门绣制。其工艺之精湛,用料之讲究,质量之上乘都是历代以来最好的。但其价格也相当昂贵,官员们使用、保存都需要谨小慎微。曾经有野史说,某些穷的京官就怕经常使用磨损“补子”,一些“打酱油”的场合居然是用纸画一个“补子”糊于官服上。
补子究竟属于何种刺绣?
学术界尚未给出准确答案。不过,补子的制作方式有织锦、缂丝、刺绣三种。因此,专门刺绣补子的可能是江南三织造中的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明清时期补子是结合了四大名绣以及皇宫中的京绣等优秀技艺于一体,而制作的高级刺绣制品。
清朝官员比较悲催,不但补子朝廷只发一次,官服还需自己购买。万一官员的补子被损坏了,该怎么办呢?到江南织造去买是不现实的,一来普通官员出不起钱,二来别人还不一定卖。于是,就有官员私下找技艺高超的绣工仿制。因此,民间的一些刺绣技艺也渐渐融入了补子的刺绣之中。据说,清朝还曾出现过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的事件。
面膜•刺绣
唐宋时期,大批的才子佳人粉墨登场,刺绣也变得更好“耍”起来。既有词牌名《恋绣衾》,又有欧阳修的"紫荷垂橐",还有李商隐的“麝香微度绣芙蓉”。当然更少不了李清照在“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婉约诉说的秘密。
北宋时期的女子多有在脸上粘贴刺绣品的习惯,似可看成是面膜的始主。李清照笔下的这位美少女等到着与心上人幽会,看到心上人来了,顿时露出了美丽的笑容。贴在脸上的芙蓉花绣片自然是“一笑开”了。
元杂剧中经常提起的欧阳修的"紫荷垂橐"实际上就是指紫色荷花图案的荷包或香囊。因为使用的是彩色丝线绣制,所以必然是出自闺阁绣楼。再与大才子欧阳修一关联,自然就让大家联想翩翩。
手绣荷包(图自网络)
宋徽宗这个倒霉皇帝还专门“置文绣院”,来“掌纂绣,以供乘舆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不过,文绣院内专门开设了“绣画”项目,自此刺绣又成为了供人欣赏的艺术品。
宋代画绣(图自网络)
宋代刺绣梅竹鹦鹉图(图自网络)
布老虎•刺绣
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们出嫁前主要活动的场所就是绣楼。绣楼里必有一个用于绣花的大绷子,和专心刺绣的大小姐。年复一年,绣楼堆积的绣品最后都成为了小姐出嫁时的陪嫁之一。
过去曾经把女子制作的刺绣、纺织、缝纫及其产品通称为“女红”。在男耕女织的旧时,刺绣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品的刺绣,从被面、枕套、蚊帐到窗帘、围巾、手帕等,使用范围就广阔得多了。对于刺绣技艺、作品的材质等方面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
手绣(图自网络)
布老虎,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品。它其造型古朴浑厚,简洁大方,略显夸张。是一种把刺绣的平面装饰性与雕塑的三维立体感完美结合起来的制品。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将此种刺绣技艺称之为“手绣”,在过去其技艺的好坏还是衡量一个新媳妇是否持家的重要标志。
手绣布老虎(图自网络)
手绣走的是粗狂豪放的路子,因此完全不需要劈线、配线等技术含量很高的流程。只需将纸样放于硬纸板上,依照图样剪出两份。然后在硬纸板上描好图,再将丝绸或布料粘贴于上。用复写纸把准备好的图案、花纹等描到绸布上。接着就用彩色的线绣出描好的花纹、图案。最后在绣好的两块面料中间塞入填充物,缝制起来就完成了一个布老虎的制作。
手绣技艺简单,走的是群众路线。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人或茶余饭后,或夜深人静时绣制各种工艺品。比如说,香囊、荷包、鞋垫等等。
绣鞋(图自网络)
屏风•刺绣
屏风,是中国传统挡风、美化、隔离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刺绣以其自身的美感,成为了制作屏风的重要材料之一。早在唐宋时期,达官显贵们便用大幅的刺绣来制作屏风。
刺绣屏风-粤绣九龙图(图自网络)
若漫步苏州、成都的景区,不难发现放置于柜台上的小刺绣屏风。这类刺绣屏风称之为“台屏”,放于几案上起装饰作用。与之对应的则是大型的刺绣屏风,称之为“座屏”。
刺绣屏风(图自网络)
现在各大绣种的刺绣台屏中一般都是单面绣。蜀绣多是熊猫、鲤鱼;苏绣多为猫、花卉;湘绣则喜老虎、狮子;粤绣善于鹦鹉、孔雀以及南方水果。
蜀绣坐屏-熊猫(图自网络)
而刺绣座屏一般为独扇、三扇、五扇,过去一般也使用单面绣,但现在则以双面绣为佳品。双面绣,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从两面看过去,图案都同样精美。技艺的关键就在于绣时把针垂直,不能刺破反面的绣线,同时不能露出线头。
双面异色绣(图自网络)
在双面绣的基层上,聪慧的刺绣工匠们又发展出了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等“高大尚”的刺绣艺术品。双面异色绣的绣品正反图案相同、针法相同但是色调却不同;双面三异绣的绣品正反两面图案迥异,针法迥异,色彩迥异。
双面三异绣-藏獒和狗(图源自潇湘女性)
双面三异绣-龙凤(图自网络)
这些新开发出来的刺绣技法,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刺绣的新水平。
另类•刺绣
马尾毛大家可能对于其用途了解不多。它在古代可做琴弦,道士的拂尘,现在用来做假发、马尾罗。但是在我国贵州,水族群众则将其用于刺绣,名曰“马尾绣”。
马尾绣(图自网络)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及翘尖绣花鞋、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等。水族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尾绣(图自网络)
还有一种羽毛绣,据古籍记载唐中宗女安乐公主有两条百鸟裙“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 。这种在鸟羽毛制成的衣服上绣出鸟的图案,应该属于羽毛绣的一种。
只是,可惜现在这些技艺都已经失传了。包括文初提及的吴贻芳先生旗袍上的一种叫丝绣的工艺,绣出的图案如同水墨印染,触感平滑似画上去一般,这种工艺也已经绝迹了。
本文由科普中国专家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郑高鹏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