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北京晨报 2016-12-01

  二十四节气入非遗,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经委员会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网络配图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既是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然而,“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业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网络配图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安仁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等相关单位,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以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为代表的社团群体长期从事“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文献、传统知识及民俗实践的保存和研究工作,分别负责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宣传、弘扬等工作,承担起专业机构和专业学会的责任。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北京晨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