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盾:上古中国人如何解释“晚上的太阳去哪了”澎湃新闻 2016-12-06 |
12月3日下午,温州大学的王小盾教授做客上海古籍书店,做了题为《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神话及其符号表达方式》的讲座,分享他对上古神话的概念、实质及其表达方式的见解。本次讲座是海上博雅讲坛的第116期活动。
讲座现场的王小盾
什么是神话?
关于神话,在中国有两个比较著名的定义。其一是教科书上所说:“神话是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古老的散文作品,是那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不自觉的形象化的表述,是以幻想为主要手段的语言艺术。”其二是马克思提出的经典论述:“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者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然而王小盾对这两个流传甚广的定义都不认同。首先,通过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他认为神话是要在仪式上演唱的,如果不是韵文,它就不能记忆下来、表演出来,只不过由于记录方面的原因,在保存过程中,神话文本失去了其本来形态,变成了散文。《山海经》便是关于神话的记录,而未必就是神话本来的样貌。其次,神话是一个族群的神圣活动,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只有现实地影响了族群命运的事件、物品、制度、习惯和社会现象,才能进入神话。再次,神话并不是一种故事叙述,而是关于仪式的记录,神话在它产生和流行的时代,是作为知识和信仰在先民的生活中发生作用的,而不是作为文学、作为娱情的手段发生作用的。另外,王小盾认为马克思把神话的功能狭隘化了,他片面强调了神话的巫术作用,而忽略了其认识作用、记录作用以及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看待每一个定义的时候,要想想看它是否能联系到我们所知道的经验事实,凡是不能解释经验事实的定义,或者理论,就是有问题的。”然而到底什么是神话?王小盾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希望大家暂时把视野从宏观层面移至微观层面,通过接下来对“夜晚太阳的神话”的个案解读,以小见大,之后再回到“什么是神话”和“怎样解读神话”这样宏观层面的问题上来。
夜晚太阳的神话
从现在的文献记录看,有关太阳的神话有四个母题:1.太阳、月亮出生在东海之上,在“汤谷”当中洗浴,然后进入西北大荒之中;2.太阳居住在神树之上,九个太阳居在下枝,一个太阳居在上枝;3.太阳是羲和生下来的;4.太阳被“乌”这种鸟负载着从东方飞到西方。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树
两个问题
“这四个神话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是有一个问题,太阳从东方向西方落下,或者说‘死亡’了,那么接下来的历程是怎么样呢?为什么太阳第二天又能从东方升起呢?现代人当然都知道这是地球自转所致,可是古代人以地球为中心观察宇宙,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想象?”
虽然在文献中没有“夜晚太阳”的任何记载,但是王小盾认为既然有白天的太阳,就应该有晚上的太阳。古人是很聪明的,他们一定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只是没有传下来而已”。
接着他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屈原的《楚辞•天问》中有这样一段话: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经过学者们的讨论,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天户怎样关闭而造就了黑夜?又怎样打开而造就了白昼?角宿未启天关之前,太阳藏在什么地方?鲧不能胜任治洪之事,为什么他又深孚众望?大家都说不必为鲧担心,那么为什么不让他试试看呢?……鲧按自己的意愿取得了成功,天帝为什么要对他加以惩罚?尧把鲧流放于羽山,绝在不毛之地,为什么三年不舍其罪?”但是,这段话中“鸱龟曳衔,鲧何听焉”八个字,却一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王小盾认为以上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天问》说到了“角宿未旦,曜灵安藏”,而“鸱龟曳衔”这四个字很可能包含着跟太阳相关的神话,或许可以回答“晚上的太阳到哪里去了”的问题。
鸱、龟的符号意义
为了回答“晚上太阳”的问题,王小盾首先展示了很多考古学的图像来解释鸱(猫头鹰)、龟在上古时代的符号意义。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出现在陕北的庙底沟文化中
上图通常被认为是“踆乌”——太阳鸟的图像。这只鸟是作为太阳在飞翔的,它反映了古人的一个重要观念,即认为太阳是一种特殊的鸟。按照古人的看法,“鸟”是有翼而能在空中移动的事物,把太阳看做“鸟”,这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
殷商青铜器中的鸱鸮
三件青铜鸮卣分别出自湖南和河南,表现为两鸮相背的形状。第四件(左下)是著名的“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它的造型除整体为鸮形之外,尾部又有一个两翼展开的鸱鸮。这些鸱鸮三足鼎立,身上画有云纹、雷纹、圆涡形龙纹甚至龟纹,这说明它是同天空和乌龟具有相关性的一种神鸟。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鸮尊上,还有一些圆涡纹,这个纹饰是和古代流行的太阳纹一致的。
红山文化的玉鸮
红山文化的玉鸮用玉制成,是一个用于仪式的器物。红山文化分布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和东夷民族的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既然玉鸮不仅出土于红山文化,而且出现在殷墟妇好墓里面,那么就可以把红山文化和东夷文化联系起来,把两种鸮形器物看作是同样一种文化、同样一种信仰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同一种图腾观念的产物。不过,西周以后鸱鸮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在周代的器物中几乎看不到鸱鸮的形象。鸱鸮是一种具有族群属性的鸟,具有强烈的族群性的宗教符号,而图腾就是一种具有族群属性的观念,是在特定人群中流传的崇拜方式。它的地位升降代表了商周两个民族图腾观念的嬗替。
关于龟,在商代的青铜器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纹饰。龟集中出土的时间、地点和鸱(猫头鹰)集中出土的时间、地点都非常相近。
青铜器上的龟
左上第一个龟出土于北京地区,龟背的纹饰是以圆涡纹为主体的,周围环绕着连珠纹。圆涡和连珠通常是代表太阳与星星的,这一点表明了这个龟与太阳的某种联系。第二个龟出土在陕北,龟背上有一个圆涡纹和13个圆圈圈,这些圆圈圈也可以称作太阳纹,为什么是13颗太阳纹呢?因为自然界所有的龟,背板都是13块,可见这里有一个隐喻:每一块龟板象征着一颗太阳,整个龟是太阳神的化身。右上那个龟也出土于陕北,龟背中间有一个太阳纹(圆涡纹),然后周围有10个圆圈圈,既然是10个,那么可以明确地判断,这圆圈圈是太阳纹——因为古人老早就相信“天有十日”。左下是第四个龟出土在江西,龟背以圆涡纹为主体,以云雷纹为衬托——中间是圆涡纹,周边是云雷纹,云雷代表天上的神物,说明这个龟是被人们当作天上的神灵来看待的。第五个龟出土在河南郑州,是一个兽面纹器物上的纹饰,这个纹饰的龟背上也以圆涡纹为主体。在商代青铜器中,出现五个同太阳相联系的龟的形象,这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可以判断,商代人是把龟当作太阳神来看待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面四个龟的形象都出现在铜盆上,铜盆的外壁或内壁都雕刻了另外的纹饰——鱼纹,这就说明,古人不仅认为龟是太阳神,而且认为它是同水相联系的一种神。
至此,王小盾得出结论:在商代人的心目中,鸱和龟都是特殊的太阳神。他进而提出了一个假设:鸱和龟主要联系于夜晚的太阳,它们承担的使命是在黑夜当中把太阳从西方或者北方运往东方。正因为这样,它们既被看作太阳死亡的象征,又被看作太阳复生的象征。
关于太阳在晚上的运行
为了证明其假设,王小盾又展示了很多考古图像作为例证。下面详叙一例。
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帛画
这幅帛画分成三个部分。上面的部分描写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天上世界(冥界),中部是祖先们居住的人间的世界,下部是祖先们居住的地下的世界。上面有两条龙,龙身上各有一个太阳、月亮,太阳里面画着一只鸟,月亮上面站着一个蟾蜍,鸟代表太阳,蟾蜍代表月亮。在上部和中间部位有一个玄关,有两个神坐在那里看守着天关,下面是一个华盖,华盖上面是两只凤凰鸟,下面是一只猫头鹰,它是掌管天和地的动物。平板上面有几个人,这几个人就是墓主,下面有一个蛟龙,作为地和水的分界,蛟龙穿玉壁而过,在古代图案了出现大量的玉壁,它们通常代表生命的再生。再下面是水的世界,水的世界下面是两个金鱼相交,两个金鱼上面站了一个神,这个神的两边有两只猫头鹰,站在两个龟的背上。
这幅帛画上只有九个圆圈,就是说天上只有九个太阳。郭沫若对此曾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这幅画可能是楚国人画的,因为楚国人相信天上有九个太阳,大家普遍接受了这种说法。但是王小盾根据他的假设,认为晚上的太阳化身为猫头鹰,站在乌龟的背上,从西边回到东边重新升起,这个猫头鹰和乌龟的合体就是第十个太阳(古代人画连环画会把两个动作分解成两幅图画,左边鸱和龟代表西边落下的太阳,右边的代表东边升起的太阳,实为同一个太阳),是在水中的太阳。
河南新郑汉代画像砖中的鸱鸮和龟
汉代甘泉宫遗址中的两块瓦当
出土于郑州的画像砖拓片图
王小盾在接下来的讲演中又解读了河南新郑汉代画像砖中的鸱鸮和龟、汉代甘泉宫遗址中的两块瓦当以及出土于郑州的画像砖,进一步揭示了这个“不见于文献记载的故事”,也就是关于晚上太阳的故事:太阳一旦西下,在羽山解羽之后就沉入羽渊,化身为鸱鸮,这个时候,等在羽渊的龟,便驮起了这只晚上的太阳之鸟,然后缓慢地向东方爬行,并最终在早晨,把它送到了东方若木。在古人看来,正因为有这样一个“鸱龟合一”的由西向东的运行,才能在每一个早晨,都看到东升的旭日。王小盾同时也提出关于《楚辞•天问》中这句“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的见解,他认为这句话是楚宗庙中相关壁画的反映,释义应该是:晚上的太阳是由鸱和龟运送到东方的,鲧有什么功劳呢?所谓“听”,即“聽”,是“圣”(聖)的意思。
如何理解上古神话
基于上述“夜晚太阳”的神话,王小盾最后回到宏观层面,谈了他对中国上古时代神话的理解。
王小盾说,神话存在于语言当中,进而存在于图像当中,所以《天问》的叙述是图像叙述,并不依赖于文本,从本质上说这种叙述是仪式叙述,其叙述结构是由楚宗庙壁画的绘画结构决定的,而楚宗庙壁画的绘制则出发于仪式的需要。不仅《天问》神话,中国各民族神话在本质上都是仪式叙述,它们的故事性、程式化特性,都是同仪式相关联的。譬如伏羲和女娲的洪水神话,击鼓、问龟、问竹、滚磨、生子剁碎等细节,都是某种仪式程式的反映。
那么应该如何探寻神话叙述的真相呢?王小盾提供了三种途径:其一,分析古来的神话文献,从它的形式特点中观察古代仪式的痕迹。其二,把汉族的神话资料同其它民族──特别是有族源关系的汉藏语各民族──的口传神话作比较,补充汉文记录中缺损的部分。这种工作叫做“神话文本的校勘学研究”,同一般意义上的校勘学相区别,其要点是从仪式叙述的角度作异文的补充和比较。其三,分析古来的图像资料,从中找到仪式叙述的线索。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分为天(上)地(下)人(中)三部分,就明显包含某种神话叙述的结构。这意味着有必要进行一种“神话文献与图像的比较研究”。
“总之,神话的系统存在于神话生活当中,而不存在于文字当中。因此,我们不能根据叙事结构来理解神话的系统性,而应该从仪式叙述或宗教生活的角度,认识神话所具有的本质。”
在讲座的最后,王小盾还“附赠”了他对于“龙是什么”的研究与理解。
六种脊椎动物在相似发育阶段上的胚胎
上图共有三行,每行有六种动物,自左至右是:鱼类、两栖类(蝾螈)、爬行类(龟)、鸟类(鸡)、哺乳类(猪)、人。最上层是这六种动物胚胎的早期形态,最下层是这六种动物胚胎的成熟形态。到了下层,这六种动物彼此有分别了,但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是分辨不出来的,因为它们的形状太相像了。古人肯定会注意到这个现象,会因此产生万物同祖的观念。那么他们会用什么名称来称呼这个“祖”呢?或者说会怎样称呼上面的这一排东西呢?王小盾认为,这个名称就是龙。
考古出土的各种龙的形象
他根据考古出土的龙的形象,总结出龙的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龙的脊棱,实际上,这也是龙作为脊椎动物之代表的身份;二是龙的蜷曲状态,实际上,这也是龙作为胚胎之化身的身份。把前面的胚胎图和后面的玉龙图作一对比,不难发现龙的原型就是胚胎。
王小盾认为,在那些记录龙、描写龙的文献当中,也能辨别出龙作为胚胎的身份。比如关于龙的描写总是会强调龙是水物,说龙善于变化,龙代表了生殖和繁衍;胚胎生活在羊水当中的,代表了生命的起源,相似的胚胎却隐含了发展为不同的生物的可能性。因此,他作出判断:龙就是胚胎的化身。而这一判断又意味着,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不能简单地说它是牛、是马、是鳄鱼、是猴子、是猪、是蛇,等等,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对各种各样的动物的概括。这就是说,“龙”也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关于生命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符号,是一个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符号。(文/钟源)
转自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
王小盾《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责任编辑:lijia
上一篇:音乐电影都刮起“中国风”
下一篇:《科技之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