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美学——形象美人民网 2016-09-21 |
近年来,笔者从张景中、吴全德两位院士的科普作品中感悟到科学确实有感性的“形象美”。怪不得陈景润会迷醉于“数理王国”之中,想来他不但在脑海里看到了数学“逻辑美”的意象,而且也看到了数学的“形象美”。
随便画一个圆,圆周上任意作3个点A,B,C,把两点A,B连成一条线段,线段上取第四个点D,作线段CD,再在CD上任取一点E,想象A、B、C是3个抬轿子的,E是坐轿子的。3个抬轿子的在圆上用各自不同的速度奔走,那么E的轨迹是什么样子的呢? 任何一位小学生,学习十几分钟,就可以用《超级画板》作出这个几何图形,再用《超级画板》的轨迹功能作出坐轿人运动的轨迹。给3个抬轿子的速度的不同设置和D、E两点不同位置,做做数学实验,就会得到成百上千种图案。
“超级画板”是张景中先生根据上述原理,编制的“科普数理动漫”软件。孩子们作为审美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它去发现、制作出美丽的数理形象。
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分形几何学。这是研究无限复杂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几何学。这是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它是科学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数学与艺术的审美统一。枯燥的数学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而是具象的感受。
吴全德院士是北京大学研究纳米科学的。他在研究“金属纳米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时,发现科学实验能够把科学与艺术融合起来,使它既反映深奥的科学问题,又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他用电子显微镜拍摄了银胶粒聚合而成的“野花”、“鲜果”“海马”等许多美丽的形象。由此,他认为“科学美”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可以用视觉欣赏。科学实验会出现各种各样极为复杂的图形,包括许多分形图形。他探讨了“科学实验艺术”形象美形成的机理,撰写了科普图书《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科技与人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编者:本文节选自科普普及出版社——汤寿根《科普美学》概论部分。文中的“笔者”为科普作家汤寿根老师,为尊重汤老师,同时不影响阅读,未进行修改。
责任编辑:lijia
上一篇:穿得太奢侈要被罚款?
下一篇:当3D打印用于雕塑,神奇出现了!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