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考古拓展新视野

人民日报 2017-01-11 作者:杨雪梅

明铁佩古城遗址发掘现场及出土遗物

  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的2016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公布。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辽宁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入选。今年还新设了国外考古新发现,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榜上有名。

  它们为何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首设的“国外考古新发现”又有何特别之处?

  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

  研究贵州地区史前人类的重要线索

  牛坡洞遗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发现10余处用火遗迹、2处活动面、7座墓葬等。此外还发现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与加工打制石器有关的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等。

  牛坡洞遗址的发掘,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序列。遗址中的墓葬,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洞穴遗址中不见墓葬的空白,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首次在贵州区域内的以细小打制石制品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识别出细石器制品,为研究细石器工艺在西南地区的出现与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

  辽宁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

  完整揭露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营建过程

  从2014年至201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联合对半拉山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清理墓葬78座、祭坛1座和祭祀坑29座,出土遗物仅玉器一项就达140余件。

  该积石冢的发掘完整揭露出了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营建全过程。该积石冢层位关系明确,为研究积石冢的修建过程提供了完整的材料,为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营建过程树立了一个标杆;墓地布局、墓葬结构、出土遗物等对红山文化埋葬习俗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代表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本次发掘新发现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丰富了中华文明进程研究的内涵。在谭家岭遗址东部除揭露出屈家岭文化晚期土坑墓和石家河文化早期大型房基外,新发现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5座,出土双人连体头像玉玦、虎座双鹰玉饰等240余件玉器。这些玉器形态优美、造型生动,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复杂的透雕和细如针尖的钻孔,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对石家河古城外围高岗、低地的系统勘探以及对三房湾遗址南部发掘所获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群的整体布局与结构。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

  中国早期铜器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发现并揭露出其主要组成部分自东(外)向西(内)依次为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广场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

  遗址发现的较为重要遗物有铜器、石范、玉器及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从共存陶器来看,铜器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期,是中国早期铜器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皇城台门址瓮城外玉器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石峁玉器的特有埋藏背景。从皇城台顶部弃置于西北角包墙的大量兽骨中发现了完整的骨针“制作链”,预示着皇城台顶部偏向西北某处可能存在着制骨手工业作坊,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

  将煤的开发利用历史上推近千年

  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地处喀什河北岸吉仁台峡谷谷口三级台地上,东西长400、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该遗址是目前伊犁地区发现面积最大、时代最早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演变等提供重要资料。

  遗址内发现的目前新疆乃至中国较早的铸铜陶范、风管、炼渣、炉灰等可以明确遗址存在铸铜活动,对中国冶金考古研究意义重大;遗址内发现的3件铁块年代较早,对研究冶铁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内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遗迹,将煤的开发利用的历史上推近千年。

  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

  为研究曹魏时期陵区问题提供重要资料

  墓葬虽被严重盗掘,但仍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主要有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和玉石器等共约500余件。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与洛阳正始八年墓、曹休墓出土部分器物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呈现出从东汉到西晋的过渡特征。墓葬出土的石圭、璧等礼器,非普通之物。尤其是刻铭石牌,此前仅见于曹操高陵,石牌的尺寸及书写内容、格式与曹操高陵所出土的刻铭石牌相似,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和等级指向。

  此次发现为曹魏时期陵区的选址和建制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

  中乌联手“重写”中亚传奇古城历史

  2012—2015年,按照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专门考古队,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联合对明铁佩遗址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在前4年考古工作基础上,2016年秋季的第五次发掘,首次发现了明铁佩遗址外郭城城墙,获得了对该城址空间范围的全新认识;同时在对内城南部手工业作坊区的发掘中,首次廓清了作坊建筑特点、文化内涵。

  2016年度秋季的重要考古发现表明,明铁佩古城作为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的面积最大的城址,在乌兹别克斯坦古代城址中也属于最大级别的古代城址。这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使得国际考古学界重新认识中亚地区的明铁佩遗址,对于重新定位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古代中亚历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制图:蔡华伟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