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德石门台寻找“非著名”毒蛇

中国国家地理 2017-01-13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第05期作者:金逸

  标签:生物地理

  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痴迷于拍摄野生动物,相比于鸟、哺乳动物乃至昆虫等类群,敢于接触蛇类的摄影爱好者要少很多,反映其真实生活状况的自然影像也相对稀缺。本文作者金逸与蛇类学者张亮以及摄影师徐廷程,多年来关注着我国原生的珍稀毒蛇,这些“非著名”蛇类或许拥有特殊的生物学以及生态学意义,但人们对它们知之甚少。通过对广东英德市石门台地区的考察,他们斩获到新的野外观察记录,并拍摄回精彩图片。

  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

  一条绿瘦蛇发现了接近者,它把身体缠绕在藤上,在夜幕下摆出警戒的姿态

  夜幕降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时刻。如果留意分辨,青绿色的竹叶青和绿瘦蛇不时可以看到,它们的体色与茂密的植被融于一体。摄影/付若金

  我有两位特殊的朋友,动物学研究者张亮和自然摄影师徐廷程。虽然职业不同,但他二人都痴迷于冷门而危险的爬行动物——蛇。为了寻找一些特殊的、人类了解甚少的珍稀蛇类,我曾多次和他们同行。2015年底我们再次出发,一起前往广东省英德市的喀斯特丛林地带。

  英德市地处广东省中北部,南岭山脉的南侧。我们的调查区域位于英德市北部的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那里属于季风气候,石灰岩山地中遍布着大面积的亚热带丛林。

  张亮任职于广东省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从事蛇类研究工作。据他获得的信息,石门台的喀斯特丛林中可能分布着极为珍稀的毒蛇——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寻找这种蛇是他此行的主要目标。

  角原矛头蝮的地理分布格局很特殊,按照已有的记录,其栖息范围在地图上难以连接成片带,而是呈零星的散点状。20世纪30年代,欧洲采集者在越南北部的喀斯特地区第一次发现并命名了这种蛇,但之后很长时间中,角原矛头蝮被记录到的数量少之又少。

扫描二维码,下载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客户端

  责任编辑 /高新宇 图片编辑 /高新宇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国家地理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