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后,捂一身汗就能好吗?

壹读 2016-12-23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来源 | 健康甲骨文(ID:jiankangjiaguwen)

  首发 | 春雨医生

  作者 | 纪光伟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很多人发烧后,有些人就会说 “千万别着凉了,盖被子,捂捂汗,捂一身汗就不烧了”。

  这样真的管用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人为什么会发烧?

  人是一个恒温动物,人体是一个精密的“空调”。在人体的下丘脑,有一个专门负责调解体温的 “温控器”,我们称为 体温调节中枢,它通过体内神经和体液调节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人体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如果当环境的温度降低的时候,人体就通过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来保持人体的体温。相反,当环境温度升高的时候,人体就通过散热增加,产热减少,来维持人体温度的恒定。

  科学研究发现,一些外来或内生的物质均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可以调高或者降低“温控器”的温度,破坏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将这样的物质统称为 致热原,产生这些致热原的主要原因就是细菌、病毒,以及肿瘤等物质。

  二、体温多少算发烧呢?

  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是不一样的。

  一般认为, 人体口腔温度(口温)不超过37.3℃,腋下温度(腋温)不超过37℃,直肠温度(肛温)不超过37.6℃。由于腋下温度容易测量,温度器容易消毒,临床上人们常常测量的是腋下温度,因此,正常人的体温应该是小于37℃,高于37℃就是发热了。

  临床上根据体温将发热分为四类:

  低热:37.1~38℃

  中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三、发烧后捂汗有用吗?

  在临床上,“出一身汗,发烧就能好” ,这句话是正确的: 凡是高烧的病人常常是不出汗的,只要一出汗,温度就会降下来。

  这个结论在 “体 温上升期”才是正确的。在体温上升期,人体的毛孔收缩,肌肉收缩,散热减少,导致了体温的增高。当体温达到调定点后,就会出现毛孔舒张,肌肉不再收缩,人体的皮肤就会出汗,汗液带出了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退烧的目的。

  但是盖上被子“捂”,阻止了热量的释放,让体温更高,从而不能达到降温的目的。 建议可以用温水擦浴,通过降低体表温度的方法,来促使热量的释放。

  四、发烧是不是一定要退烧?

  发烧是人体对外来入侵物的反抗措施。

  当细菌和病毒入侵后,人体的白细胞就会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在攻击入侵物的时候,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导致体温升高,这就是“发烧”产生的机理。

  “发烧”的过程可以调动人体的免疫系统,将防御“部队”动员起来,消灭外来入侵者。发烧是人体与致病菌斗争的过程,有助于人体调动更多“部队”来对付“敌人”,好比“集结号”,这样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但是如果温度太高,对于人体的消耗太大,同时人体细胞不能耐受长时间的高热,这就需要医生的药物干预了。那么, 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一般认为,38.5℃以下的发烧是不需要做退烧处理的,仅仅需要吃药,适当多喝点水就可以了。如果体温超过38.5℃,就需要服用退烧药物,甚至打退烧针。

  五、退烧时应该注意什么?

  退烧的过程,会大量的出汗,有的时候可以将整个衣服汗湿,这将会导致人体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

  这时,对于重病、虚弱和年老的病人,体内的水分本就不充足, 加上自身的调节能力较低,突然大量的出汗,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人体的血压下降,甚至导致心跳的骤停。因此, 对高热的病人退烧时,一定要提前补充水分,可以饮用淡盐水,对年老体弱的病人则需要静脉补充液体,以免在退烧的过程中发生意外。

  总之,发烧是人体的一把双刃剑,适度发烧对于抵御疾病是有益的,但过高的体温对健康是不利的, 这就需要正确把握发烧的度,如果您没有能力把握这个度,还是到医院去接受治疗,或许更为安全。

  作者:纪光伟,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壹读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