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jpg

牡丹大田管理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19-09-18 作者:最新技术

   

  俗话说:"牡丹'春发枝,夏打盹,秋生根,冬休眠。'",就是指牡丹生长发育过程中年周期的变化。牡丹在10月份定植后,植株进入休眠期。种植当年不需要进行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作业。休眠期过后,第二年2月份开始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4月份就可以开花。

  由于从第二年开始,各年生丹皮在每年各个时期的管理重点都差不多。下面我们就按照丹皮的生长周期,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一年中我们都要做哪些工作。

  1 春季管理

  在中原地区,正常年份一般牡丹在2月中旬到3月上旬开始萌芽。春季气候多变,牡丹易遭受寒流和晚霜的危害。如果发生寒流危害,要浇水以提高地温。此外,3月上旬还要在牡丹植株越冬覆土的基部疏松一下,主要是加强空气流通,提高牡丹芽上覆土的温度。结合中耕松土,扒开根际四周土壤,亮出根蔸,接受阳光的照射。晒3-4天后再培土,可以促进植株多发新根。中耕培土后,每亩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15千克。

  牡丹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展叶、发枝。当牡丹展叶后,要进行一次中耕松土,深锄10厘米左右,并且要锄细锄匀,这样可以防旱保墒,提高土壤温度,促使牡丹早发快长。中耕松土后,可以用0.1%-0.2%的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肥。

  4月下旬到5月初,牡丹就进入花期了。在这个阶段,不要施肥,以免牡丹花生长过于旺盛影响根的发育。

  2 夏季管理

  立夏后,牡丹花逐渐凋谢,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水量的加大,高温多湿的天气使牡丹长势减弱,进入半休眠状态,枝叶不再增粗、增大,根系活动渐缓,此时即进入了"夏打盹"的阶段。在田间管理上,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1 肥水管理

  充足的肥水供应,是夏季牡丹生长发育的基础。对于缺肥地块,要追施多元复合肥,氮磷钾的比例为2:2:1,每亩施15-20千克,施后要及时浇水。施肥后1个月左右,可以根据牡丹的长势情况,酌情在叶面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

  2.2 中耕除草

  夏季是杂草滋生的旺季。杂草不仅与牡丹争水争肥,而且草荒使田间通风透光能力下降,导致病虫危害加重,光合作用减弱,还会影响花芽分化。中耕既能够清除杂草,又能保墒散湿。一般夏季要中耕2-3次,尤其是雨后,为了防止土壤板结,要及时清除杂草,锄草时要浅松土,防止伤根。

  2.3 病虫害防治

  夏季高温高湿,病虫危害较为严重。主要病害有斑点病和炭疽病。防治斑点病,可以在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5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防治炭疽病,可以在发病初期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此外,夏季还是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高峰期,它们危害牡丹的根系,将根部咬成凹凸不平的缺刻或孔洞。可以在田间发生蛴螬等危害时,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灌根,浇后覆土。

  3 秋季管理

  秋季气温逐渐转低,牡丹又开始第二次生长,这次生长主要表现在根系,不仅大量营养物质在根部积累,而且又开始萌发新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生根"。主要田间管理措施有:

  3.1 追肥

  9-10月份要施足秋冬肥,这次施肥以促进新根生长为目的,每亩可以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千克,或者施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20千克。在离牡丹的主根6厘米左右的地方挖穴,把肥料施放到穴中。施肥后如果遇到干旱应及时浇水,浇水量以地表湿润田间不积水为原则。

  3.2 清园修剪

  秋末叶片干枯,常宿存在枝条上。叶片上多有病菌和虫卵,应及时剪除,以免落到地面传播病虫害。对生长细弱的单茎植株,从茎基部剪去,第二年春天能发出3-5枚粗壮的新枝。另外,还应注意捡出枯枝落叶,集中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4 冬季管理

  入冬后,随着土壤封冻,植株生长逐渐缓慢,枝叶枯萎,牡丹进入休眠期。主要田间管理措施有:

  4.1 翻土

  进入冬季,最好对牡丹栽培地进行1-2次全面深翻,这样不仅清除了杂草,消灭了虫卵,也可起到松土保墒的作用,有利于牡丹安全越冬。此外,对外露的根部要加强培土,防止冻伤。

  4.2 病虫害防治

  灰霉病和褐斑病是牡丹的常见病害,冬季可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全株进行防治。吹绵蚧是危害牡丹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可用竹刀将枝干上所有的虫体刮去并烧掉,然后用波美3-5度石硫合剂涂抹枝干,就可以杀死大部分越冬的雌虫和虫卵。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