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jpg

扇贝成贝的筏式养成技术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19-09-21 作者:最新技术

   

  扇贝的养成,就是将壳高2-3厘米左右的扇贝苗,养成商品规格成贝的生产过程。扇贝养成方法主要有浅海筏式养成和海底底播养成两大类。海底底播养成是粗放式养殖,成本低,不用管理、不用器材,但是需要由潜水员在适宜季节潜到海底进行贝苗播种,操作难度比较大,费工费力,并且底播养成的扇贝生长速度慢,存活率低,成贝收获困难。浅海筏式养成,则是将贝苗按一定密度装放在适宜的容器中,按一定距离和适宜水层,吊挂到海中的浮筏上进行养成。筏式养成需要使用一定的养成器材和进行简单的养殖管理,但它是精细化养殖,成本合理、操作简易、扇贝生长快、存活率高、收获容易,是目前最实用的扇贝养成法,这期节目我们就介绍成贝的筏式养成技术。

  1 养成海区的选择

  扇贝养成海区要求底质平坦,以泥底、砾石或砂泥底为最好。海水澄清,透明度终年保持在3-4米,一有风浪海水就浑浊的海区不适宜养殖扇贝。海区要求水深较深,一般要求大潮干潮时水深也能保持在7-8米,以养殖网笼不触碰海底为原则。海区还应无污水排入,无工业和生活污染,潮流通畅、风浪较小,海水流速应在每分钟20-25米左右。扇贝是滤食性动物,以摄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海上养成无需人工投喂饵料,所以养成海区要选择饵料丰富、浮游生物含量应在每毫升3000个以上的海区。海区的自然灾害和海星、螃蟹、贻贝、牡蛎等敌害生物要少。

  海区盐度要比较高,河口附近和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不适宜养扇贝。而对海区水温,养殖品种和养殖季节不同,要求也不同。栉孔扇贝养成海区一般要求夏季温度不超过26℃,冬季水温不低于-2℃;华贵栉孔扇贝养成海区,夏季温度不超过32℃,冬季水温不低于10℃;海湾扇贝是一年生,夏季养成海区水温不超过33℃,冬季收获。虾夷扇贝养成海区,夏季水温不超过22℃,冬季水温不低于-4℃。这四种养殖扇贝如果水温不适,会引起大量死亡,污染养成海区,形成恶性循环。

  2 筏式养成的主要方法

  根据装放贝苗的容器不同,筏式养成可以吊筒养,也可以吊笼养。吊筒养成,是根据扇贝的生活习性特点和栖息自然规律而试行的一种养成法,就是将筒养器顺流平挂于1-5米的水层中,每筒可以放幼贝数百个。筒养对小规格扇贝的生长比较有利,但成本较高、需要的浮力较大。吊笼养成,又叫网笼养成,就是在浮筏上吊挂聚乙烯网笼来养殖扇贝,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扇贝养成法。下面我们就以"吊笼养成"为例来介绍扇贝成贝的筏式养成技术。

  2.1 养成器材

  吊笼养成扇贝,除了海上安装固定好的浮筏架外,还需要聚乙烯网笼、塑料浮球和吊绳等。网笼呈圆柱形,是用直径30-35厘米的有孔塑料盘和网目为6-20毫米的聚乙烯网片缝制而成的,分5-10层,每层间距15-25厘米。聚乙烯网片网目的大小,应根据扇贝个体大小来选择,以不漏出扇贝为原则。塑料浮球,又叫塑料浮子或浮漂,有球形的也有圆柱型的,颜色各异,有大有小,浮球的直径一般多在30厘米左右,可用5-6年。吊绳,多用聚乙烯绳,直径0.4-0.5厘米,长80-100厘米,可用2-3年。养殖1亩扇贝,一般要用浮球320个,网笼400个,吊绳400根。

  2.2 养成密度

  扇贝的养殖品种、养殖时期和贝苗的规格不同,扇贝所在养成海区的饵料丰富程度等情况不同,它们的放养密度也不同。扇贝养成过程中,可以根据扇贝的生长情况、个体大小和当地海区海水的肥瘦,进行多次倒笼,分笼,调整养成密度。养成时,通常每亩海区可吊挂网笼400笼,但不同养殖品种每笼最后养成的贝苗数量不同。有参考意义的密度值是:养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一般网笼中每层放壳高3厘米左右的幼贝30-40个;养殖海湾扇贝,网笼每层放壳高2-3厘米的贝苗25-30个;养殖虾夷扇贝,每层放壳高3-4厘米的贝苗10-15个。

  2.3 养成水层

  根据四个不同养殖品种的扇贝对海水水温要求不同,它们的养成水层也有所不同。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养成水层,以吊挂到水深2-4米处较为适宜;海湾扇贝的养成水层,以吊挂到水深3米左右较为适宜;虾夷扇贝是冷温性贝类,夏季水温23℃以上时会出现死亡,所以,为避开夏季表层的高水温,减少风浪袭击,养殖虾夷扇贝应吊养在水深5米左右。

  2.4 养成期的日常管理

  将扇贝苗按合理密度装进养成笼,吊挂到适宜它们生长的养成水层进行养成后,还要注意做好养成期的日常管理。

  3 及时调节养殖水层

  在不同季节,要根据不同海区的水温和附着生物群的情况,对扇贝的养殖水层进行适当调节,为扇贝生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为防止浮泥、杂藻附着,春季一般应将网笼吊挂于3米以下的水层;夏季7、8月份,海区附着生物繁殖高峰时,要及时沉筏,避开附着水层,以防止藤壶、牡蛎和贻贝等生物附着。但要严禁网笼触底,以免磨损和敌害侵袭;冬季水温低于5℃和夏季水温高于25℃时,应将扇贝沉到中、下层海水中养殖,使它安全越冬。

  4 定期清除附着物

  扇贝养殖过程中,随着扇贝生长,网笼容易大量附着上杂藻、海鞘等附着生物,造成养成笼水流不畅,饵料减少,严重影响扇贝的生长与存活,所以应及时刷笼,清除附着物,以免影响网笼的透水性。一般每1-2个月洗刷网笼一次。每年的4月和8月,最好能各倒笼一次,倒换新笼也能彻底清除附着生物。

  5 定期倒笼、换笼

  海区饵料的丰富程度不同,贝苗规格大小不同,放养的密度也不同。养成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进行检苗、分苗、分笼和倒笼等工作,合理调整放养密度,以利于贝苗滤食更快更好的生长。

  6 调整筏架增加浮力

  养成期间,由于扇贝个体不断长大,附着生物不断增多,筏架的负荷也逐渐增长。为保持合理的养成水层,防止沉筏,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塑料浮球的数量,从而及时增加浮力,防止浮架下沉、确保养殖安全。此外,扇贝养成期间,还应经常检查有无浮球脱落、吊绳松动、网笼破裂开口或互相缠绕等现象。要注意防风和防灾,确保浮筏架的安全,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6.1 改进养成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筏式吊笼养成扇贝,管理方便,简单易行,但要提高养成的数量、质量和海区利用率,增加总体经济效益,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改进养成技术。

  (1)扇贝与海藻套养,扇贝可以和海带、裙带菜等海藻进行套养。扇贝的代谢物能为海藻提供有机肥料,增加海区含氮量;扇贝呼出的二氧化碳能给海藻增加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海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又有利于扇贝的呼吸;海藻漂浮在水中,还能对扇贝起到荫蔽作用,有利于扇贝的摄食和生长,二者互为有利。所以扇贝和海藻合理套养能形成良好的生长环境。贝藻套养的方法有筏间套养和绳间套养。筏间套养,一般每隔1-2台筏架的扇贝养1台筏架海藻;绳间套养,一般每隔4-5绳海藻养1笼扇贝。

  (2)扇贝和海带轮养,扇贝还可以和海带轮养。扇贝和海带轮养,主要是海湾扇贝和海带进行轮养。由于海湾扇贝和海带的生长季节刚好能互补,所以,可以利用同一海区的浮绠,一个时期养殖海湾扇贝,另一时期养殖海带。海带一般每年6月收割,收割完海带,原来养海带的海区就能空闲下来,这时恰好是海湾扇贝贝苗的养殖期。海湾扇贝生长快,6月下海暂养贝苗,到11月就能收获。而海带是每年10月下海养苗,11月分苗,到第二年6月收获,所以同一海区能用90%的面积实行轮养,约10%面积供生产周期短暂重叠时机动使用,这样可以使养殖海区的利用率倍增。

  (3)养成笼外罩小网目网衣养成

  筏式吊笼养成扇贝,为了减少分笼次数,降低人工成本,还可以采用在大网目养成笼的外面套上小网目聚丙烯挤塑网衣的方法来进行养成。采用养成笼外罩小网目网衣来养成扇贝,只需在贝苗壳高1厘米左右的时候分苗一次。分苗后,先将壳高稍大于外罩小网衣网目规格的贝苗装进养成笼。养成笼中每层贝苗的放养密度,和前面介绍过的吊笼养成法中的放养密度大致相同。然后,将分装好贝苗的养成笼吊挂到凉篷架上,并用聚乙烯缝线将养成笼的笼口认真缝紧、缝牢。最后,再用网目大小略小于贝苗壳高的小网目网衣外罩在网目约为2.5-3厘米的大网目养成笼外面,并将外罩小网目网衣的两头都扎紧扎牢,这样就可以了。

  等笼中的贝苗长到壳高3厘米左右的时候,直接去掉外面那层小网目网衣,不需要再分笼,就可以继续养成,直到最后收获。养成笼外罩小网目网衣养成扇贝,提前分苗,改变了先在小网目笼中高密度中间培育,然后逐渐稀疏到大网目笼中的传统养成法,减少了分笼次数和对扇贝的损害,还能轻易清除网笼上的附着物,一次分苗一次养成。这种养成法能提高扇贝成活率5%以上,并因无需刷笼,还能延长养成笼的使用寿命。

  (4)四种养殖扇贝养成流程,四种扇贝的吊笼养成,方法大同小异,但各自的养成周期和养成的时间流程有所区别。栉孔扇贝在海上的养殖周期为15-16个月。一般每年8月份,贝苗壳高1厘米左右时进行分苗,到当年11月中下旬壳高可达2-3厘米。越冬以后,到第二年的4-5月,壳高可达到3厘米左右,这时再将大小苗分开,倒笼养成。养到年底11-12月间,壳高6-7厘米时就可以收获了。小贝苗则要到第三年的春季4-5月间才能收获。前后共经历三个适温生长期。

  海湾扇贝当年养殖当年收获,一般6-7月分苗,7月下旬到8月上旬贝苗暂养结束。9月份,当贝苗壳高3厘米左右时倒笼一次,到当年的11月中下旬就能收获。华贵栉孔扇贝,当年9月到第二年5月间育苗,壳高0.5厘米的贝苗经过2个月的海上养殖,壳高可达2厘米左右,再经过1年到1年半的养殖,就能达到商品规格。虾夷扇贝当年11月,幼贝进入养成笼,第二年春天4-5月水温回升后及时分苗,秋天再进行一次倒笼分苗,养殖周期一年半左右。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