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空壳村”脱壳记“沉睡资源”变身“活资产”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19-10-17 作者:最新技术 |
笔者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焦家坝村看到,黄瓜、四季豆、红薯等农作物在土地里肆意生长,绿叶间不时露出村民忙碌的身影。
焦家坝村,这个曾经人们眼中的“空壳村”,如今巍巍群峰满眼绿,遍地庄稼溢馨香。望着满山绿油油的蔬菜,村民李均感叹:“我们村今年脱贫在望咯!”
焦家坝村是今年彭水县拟脱贫的6个贫困村之一,村里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5195亩。二十多年前,随着打工浪潮的兴起,焦家坝村的村民们按捺不住心里的渴望,纷纷外出务工。
“在家种庄稼挣不了几个钱。”村民李均一语道破天机,他跟随着这股浪潮,背井离乡,南下打工。
“人人都想着外出打工挣钱。”驻村第一书记冉显东说,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
小孩在家读书,老人没有劳动能力,耕地早已杂草丛生,村集体经济越来越薄弱。这让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犯了愁:没有产业如何稳定增收?当务之急和长久之计,是要找准一项适合本村发展的脱贫产业。
为此,村里召开多次院坝会、小组会、群众会,大家一起来讨论:焦家坝村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如何破解劳动力难题?荒地怎样才能重现新绿?
有人说,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
种植业是焦家坝村的“老本行”,种植技术较为成熟,村民认可度高。于是,村委会盯住这个“老本行”,决定流转闲置土地大规模种植蔬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于是,焦家坝村成立公司,由村支部书记黄学担任董事长、村委会主任黄光勇担任总经理,带头流转村民土地200亩,发展黄瓜、四季豆、南瓜等生态蔬菜。
据黄光勇介绍,焦家坝村是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公司将村民的闲置土地流转过来,进行统一栽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不仅解决了缺乏年轻劳动力的难题,还能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李均听说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在外务工的他专程赶回来了。“我大力支持村里大规模发展生态农业。”李均说,村委会的计划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家里只有2个老人和1个孩子,农活他们做不了,10多亩的土地荒着怪可惜的。”准备回家大规模种植蔬菜的他,今年4月回来办了土地流转手续,将家里的闲置土地流转给公司。
“我种植蔬菜的经验不多,所以真要动手种植的话,心里还是忐忑的。碰巧村里大规模种植蔬菜,那我不如先把土地流转出去,学习他们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李均道出了心里真实的想法。
焦家坝村3组公路边,土地里的黄瓜藤整齐划一,金黄的花朵挂在绿叶间随风摇曳,藤底结出嫩绿色的黄瓜沾着泥土气息。
三三两两的村民穿梭在藤架之间,时不时从藤底摘下一根根小黄瓜。“你看这黄瓜好嫩哟。”“已经装了三背篓黄瓜了。”村民们一边摘黄瓜,一边有说有笑。
黄光勇说,这里的工人都是当地的村民。每当蔬菜基地进入农忙时节,便会雇请村民务工。
4组贫困户张友琴就是基地的工人之一。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的经济负担沉重。原本在外务工的她因需要照顾孩子回到家里。“回来后种了一点庄稼,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张友琴说。
5月份,蔬菜基地进入农忙时节,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张友琴便来到这里。“每天80元的工资,还包午饭,安逸!”张友琴十分看重家门口的这份“工作”。
每天,早上七点准时来到基地“上班”:摘黄瓜、背黄瓜、选黄瓜……张友琴忙碌地做好每一道工序。“这些农活,自己种庄稼时也做过,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做起来很轻松。”张友琴说出了心声,最重要的是,这里离家近,可以照顾老人、孩子,一举两得。
黄光勇说,焦家坝村目前发展蔬菜基地涉及农户200户,其中贫困户有37人,摇身一变告别“空壳村”。“村里将持续发展短、平、快的种养业,壮大集体经济,鼓足群众腰包,确保今年户脱贫、村摘帽。”
笔者站在半山腰,只见一排排蔬菜布满田野,一座座蔬菜大棚绵延数里,一条条公路宽敞蜿蜒,一丛丛鲜花沁人心脾……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焦家坝村正褪去“空壳”,朝着“希望”前进。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生产蜂王浆使用工具
下一篇:蜂王浆生产期蜜蜂病敌害的防治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