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识别与防治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19-11-13 作者:最新技术

 晚疫病病原为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番茄晚疫病又称为疫病,危害较为严重。主要危害番茄的幼苗、叶片、茎和果实,叶片和处于绿熟期的果实危害最为严重,幼苗期叶片在发病时会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叶柄处腐烂,病部呈现黑褐色。当环境空气湿度大时,病斑的边缘会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在病斑扩大后,叶片就会逐渐枯死,受到危害的果实上,最初会形成暗绿色的油渍状,然后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边缘较为明显,病果质地坚硬,不变软,在潮湿的环境下,果面病部腐烂,并会产生黑色腐霉。番茄晚疫病在高湿低温,特别是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最容易传播,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8至22摄氏度,适宜相对湿度为95%以上,主要借助风雨进行传播,由植株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晚疫病一旦发病,其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晚疫病的发生除气候因素外,施用氮肥过多,栽培密度过大等因素,也会造成晚疫病的发生。番茄晚疫病的防治除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外,应禁止连作重茬,应实行与非茄果类蔬菜2年轮作,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增加钾肥施用量,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棚湿度。在发现田间有疫病发生时,要及时将病叶摘除并用药治疗,防止疫情扩大,一般可使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5%甲霜灵8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每隔3至5天喷施一次,连续使用2至3次,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