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秧育苗需要掌握那些技术要领?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20-07-21 作者:最新技术


 

水稻机插秧是国内现在主推的水稻移栽技术,移栽速度快、效率高、移栽质量较为均匀、不存在穴距长短不一的情况。但是,机插秧与人工插秧相比,对秧苗的密度、根系生长情况以及株高和叶龄方面有一些要求。否则的话就会出现秧苗上插秧机的时候散花以及移栽后成苗率低、返青慢等负面情况。所以,针对机插秧使用的秧苗还是有一些要求的。

1、播种的密度。水稻的机械移栽除了钵育摆栽这一较为先进的机械移栽技术之外,其余的移栽方式都是在育秧盘上培育秧苗,移栽的时候去掉育秧盘将成盘的秧苗放在插秧机的插植台上进行移栽。这就涉及到秧苗的盘根质量。如果秧苗的盘根质量不好,就会出现上插秧机的时候秧苗散花而影响移栽的速度和质量,还会造成秧苗的浪费。而对于秧苗的盘根质量来说,除了常规的管理之外,与播种量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播种量过低、育秧盘上的芽种密度过低,就有可能影响到秧苗的盘根质量。一般来说,在我们寒地水稻种植区的播种量基本都会保持在560-600斤干种/360平方米的密度。也有一些稻农会把播量降低到530-560斤干种/360平方米也是可以的。但是,以机插中苗的要求来讲,如果播种量再降低的话,很可能会影响秧苗的盘根质量。

2、秧苗的根系情况。水稻在移栽过程中会因为秧苗的分离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根系损伤情况。而且,机械插秧的根系损伤明显比人工移栽的损伤大一些,这就要求移栽的秧苗需要有较为发达的根系。秧苗的根系主要作用是吸收肥水,而且还是通过须根来吸收肥水。这也就意味着须根的数量越多,吸收肥水的能力就越强。移栽之后即便是出现了根系的损伤,只要有少量的须根保存完好,就能保留一定的吸收肥水的能力,对秧苗的快速返青、根系新发有着比较好的作用。

3、秧苗的高度。水稻机插秧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秧苗的高度超过25厘米之后,使用机械移栽会出现“头上脚下”的情况,既把叶片移栽稻地里、根系却暴露在外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秧苗的高度太高,插植台的挡苗板挡住秧苗之后叶片垂下来,插植爪把披垂得叶片插到了地里,这样的秧苗需要用镰刀、打草机等打掉上部的部分叶片才能使用机械插秧。而且,从育壮秧的角度来讲,水稻秧苗移栽时的最适高度是在13厘米左右,此时秧苗叶龄3.5叶左右、茎叶节间间距1厘米,第一叶鞘高度3厘米,整株植株的高度在13厘米左右,符合寒地水稻种植区培育壮秧的各个性状要求。这也就要求在培育机插秧苗的过程中,需要适时的通风, 降低棚内的温湿度以便于更有效的控制秧苗的高度。

4、适时的叶龄移栽。水稻的移栽在我们东北地区对秧苗的叶龄也有要求,一般都是在5月中下旬机插中苗,也就是叶龄3.5-4叶左右的适龄秧苗。之所以有这个要求,也是从秧苗的返青速度以及是否能够安全成熟的角度来考虑。秧龄太小、根系生长量不足、秧苗育秧大棚内争抢的有效积温也不足,除了会出现返青慢、成苗率低的情况之外,还会涉及到安全成熟的问题,有可能会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移栽叶龄较大的秧苗,也会涉及到返青速度的问题。而且,这样大龄的秧苗在育秧盘上的生长空间明显不足,没有充足的养分供其吸收,也会影响到秧苗内部结构的正常分化。所以,这类大龄秧苗的移栽质量也难以保证。重要的是,这类大龄秧苗基本都存在着徒长的情况,在移栽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出现“头上脚下”的情况,影响移栽质量。

所以,水稻秧苗机械插秧对秧苗的需求主要是在播种密度、根系生长情况、秧苗的高度以及秧龄是否合适这几个方面。这四者缺一不可,缺少哪一环,都会影响到水稻移栽的速度和质量。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