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是怎么回事?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20-07-30 作者:最新技术 |
水稻出苗之后 秧苗枯萎,容易拔断,很可能是感染了立枯病、青枯病或者绵腐病了。而且,这三种病害在苗床或者南方的直播田是很常见的病害。对水稻秧苗的根系和茎基部有着较为直接的不利影响。
1、立枯病。立枯病是我们北方苗床育秧期间常见的病害,特别是在秧苗2.5叶期的时候是立枯病的高发时期。对于立枯病来说,一方面是立枯病病菌在土壤中繁殖和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不科学的苗床温度、水分和养分管理造成的立枯病病菌对秧苗茎基部和根系的侵染。可以说,水稻秧苗患立枯病,80%是人为管理不善引起的,20%是天气条件不良引起的。
对于苗床立枯病的防治来说,主要有几个要点。一是正常的通风,降低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特别是在低温、寡照的天气条件下,仍需要每天保证一定的通风时间,降低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二是科学的浇水。水稻在大棚育秧期间对水分并不是很敏感。有时候适当的干旱反而有利于秧苗的根系生长以及降低徒长的风险性。我们可以采取“三看浇水”的方式来进行水分管理,既床土发白、心叶卷曲以及早晚叶尖不吐水为需要浇水的标准;最后是养分的供给。水稻秧苗在育秧期间会多次浇水,苗床的养分随着浇水会出现大量流失的情况。很容易造成秧苗离乳期也就是2-2.5叶期期间的养分供给不足,降低秧苗的抗性。所以,在离乳期需要适当的通过撒施肥料或者喷施叶面肥的方式补充养分。
2、青枯病。青枯病的外观表现与立枯病有些类似,也会出现农民朋友所说的“马蹄坑”。但是青枯病的发病机理和立枯病是截然不同的,而且青枯病的防治只能通过人为的水肥温管理,是不能通过药剂来防治的。并且,一旦发生了青枯病,在苗床期间就不会有改善的可能性,而且也不可能通过药剂使用来改善。只能是移栽之后在本田里逐渐的恢复。
青枯病的发生,从原理上来讲是细胞脱水导致的,也就是说在长期的低温、寡照天气情况下,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受限。突然间的晴天造成棚内的温度急剧升高,秧苗的蒸腾作用突然变强,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不能满足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需求,从而造成的细胞脱水情况发生而出现青枯病的症状。所以,防治青枯病最主要的还在于温度和水分的管理,低温、寡照的天气情况下能够保证一定的通风量是防治青枯病的最有效方式。
3、绵腐病。绵腐病的表现主要是在苗床或者田面的表层出现一些白色的菌丝,主要的发病原因还是低温以及土壤含水量过高造成的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对秧苗进行侵染,使得秧苗感病,根系生长受限。针对绵腐病的防治主要是通风、散墒,降低土壤表面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绵腐病病菌繁殖和活动的条件。
对于立枯病和绵腐病的药剂防治来说,主要就是以瑞苗清、甲霜 恶霉灵以及纹弗这几种药剂作为主要的防治药剂。可以说,这两种病害防治的药剂种类还是比较少的。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下一篇:为什么要强调水稻适时移栽?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