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妙手仁心的坚强“战士”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发布时间:05-11
人物小传: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2003 年抗击“非典”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患者,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H1N1 流感、H7N9 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12月,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中国之南,南海之滨。灿烂的阳光铺在浩浩汤汤、奔涌不息的珠江水面上,一幅辽阔壮美的画卷在天地之间展开。广州市珠江一侧,沿江西路车流不息,行人如织,热闹非凡。路边,有一栋高楼拔地而起,静静俯瞰世间繁华。这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呼研所”),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至。呼研所的学术带头人是我国呼吸病学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18 年,他获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17 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呼研所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67 岁的钟南山,就是这个阵地上牢牢坚守的一名“战士”。也是在这块“战场”上,他被外界熟知,成为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定海神针”。
主动请缨:“把重症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
日夜不离的口罩、弥漫的蒸醋味儿、抢购一空的板蓝根冲剂……经历过的人不会忘记17年前“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阴云笼罩的情形,更不会忘记在“非典”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而钟南山就是这批“战士”中最坚韧的一位。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广东省医疗卫生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把钟南山推到了大战的最前沿。2002 年年底,呼研所接到了一名持续高热、咳嗽的特殊患者。不同于一般的肺病,各种退热方法和抗生素治疗对这一病症都无效。随后,广东省内多地连续出现类似病情,并蔓延开来。疫情来势汹汹,缺乏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办法,许多医院对此措手不及,不断有医务人员被感染而倒下。人们把这一怪病称为“非典型肺炎”,也就是俗称的“非典”。
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到2003 年3 月,广东省累计报告“非典”病例已经突破了1000例。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症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这句振聋发聩的话,震破了当时弥漫的愁云,安抚了慌乱的民心。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当时那如同“定海神针”般的力量。而当时,包括钟南山在内,大家尚不清楚这势不可当的传染病,病源在哪里,病原体又是什么。疫情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未来还有什么样的风险,也没有人回答得出来。在这种紧要关头,钟南山毅然接过了这一重担,也向大家许下了无畏的承诺。他领导的呼研所成了非典型肺炎救治的技术核心与攻坚重地。
“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钟南山说,面对未知的疾病,他们选择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从一开始就投身到这场战役之中。对于尚未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非典”,钟南山并非完全没有把握。在临床中,他已经检查了不知多少位“非典”患者。“我检查过每一患者的口腔。”钟南山的这句话在当时广为流传。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临床诊治让他对这个疾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给了他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疫情早期,钟南山就站出来,以医学专家的身份告诉大家,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可防、可治、可控,给慌乱的公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曾经做过运动员的钟南山,一直很注意锻炼身体。直到现在,80 多岁的他依然身体健朗、精力充沛。跟随钟南山学习多年的博士生说,钟南山经常叮嘱他们要多进行体育运动,把身体练好了,才能好好工作。即便是这样一副钢铁身躯,在“非典”期间高强度的工作和高负荷的运转下,还是被病魔击倒了。2003 年年初,由于连续参加会诊、讲座以及各种指导活动,连续38 个小时没合眼的钟南山病倒了,出现了高烧、咳嗽和肺炎的症状。在不知道是否是“非典”的情况下,他只能停止工作,接受治疗。尽管呼研所是治疗呼吸疾病最权威的医院之一,但是出于稳定军心的考虑,钟南山选择远离与自己并肩的“战友”,在另一家医院住了一晚后,就回到家中进行自我治疗。所幸,他得的并不是“非典”。病情刚刚好转,身体尚未恢复,
钟南山便回到呼研所上班。他的重新出现,给前线心怀忐忑的医务人员重新打了一针“强心剂”。从医生到患者,再到全国关注“非典”疫情的民众都说,看到钟南山心里才踏实。
衣原体之争
“我说的话,做的事,别人高不高兴,会不会得罪谁,这个我在乎的很少。”钟南山说。敢医敢言的性格令钟南山引起的争议不断,他也被打上了“大炮”的标签。2003 年2 月中旬,一些权威部门宣布,引起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建议采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治疗。奋战在一线的钟南山坐不住了。呼研所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只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案是没有用的。“我们通过实践,用了正规的治疗方法,但是没有效果,所以我不赞成衣原体的说法。”钟南山说。面对这个问题,是明哲保身还是质疑权威?在风口浪尖上,钟南山选择站出来表示反对。他的这个举动当时让不少人难以理解。“学术上的声音就是真理,就是事实。当我们看到这个学术的事实跟权威不一样时,我们当然首先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后来,钟南山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这不是一般的学术讨论,而是救命的问题。”2003 年3 月,世界卫生组织将肆虐多月的“非典”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专家坚持不懈的钻研下,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引起SARS 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从临床发病到发现SARS 的病原体,耗时超过了3 个月。在钟南山的带领下,呼研所已经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总结出了“三早”“三合理”的诊治经验。“三早”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三合理”是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使用抗生素。同年3 月,广东省卫生厅发布以钟南山为首的专家组撰写的《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被多家医院采用,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对全世界抗击“非典”也有着指导意义。由于积极的隔离和防护,广东省的SARS 病例在逐渐减少,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许多患者得到救治恢复健康。钟南山说,在抗击“非典”的这场硬仗中,全世界“非典”患者死亡率是11%,而广东省则低至3.8%,是世界范围内“非典”治疗最好的地区之一。
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一线“战士”给了所有人战胜SARS 的信心。钟南山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科学真理的执着,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良知和勇气,也成为人们一次次战胜肆虐疾病的法宝。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当阴云终于散去,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迎来了胜利。2003 年夏,SARS 疫情逐渐平息。当人们都松了一口气,沉浸在胜利之后的喜悦中时,钟南山仍然心怀警惕。
因为,SARS 传染的中间贮主尚未确定,依然有着二次传染的可能,对于这种急性传染病的防治绝不能有丝毫松懈。2003 年年底、2004 年年初,我国又曾出现几起SARS 病例,但幸运的是,在基层及
时上报的情况下,没有形成大范围的疫情。经过研究,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被认为是SARS 传染的重要中间贮主。如果对其不加以严格控制,就有可能重新引发疫情。“即使‘非典’疫情的再次发生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我们也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预防措施。”钟南山说。在他的建议下,禁食野生动物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作为“抗击‘非典’第一功臣”,钟南山以无畏感动中国,为人民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评为2003 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辞这样评价他:“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 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监测点防护体系和科研体系建设为疫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些年,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系统已经能做到快速响应,对疑似患者进行早期隔离,对于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此后遇到的甲型H1N1 流感、H7N9 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源并进行防控。2015 年,一个来自韩国的MERS 疑似病例进入惠州,广东省只用了4 个小时就找到了疑似病例,这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极大进步。
经过“非典”一战,中国社会和民众对待病毒传染的态度越发理性了。在2009 年的甲型H1N1 流感肆虐时,无论专业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在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通报、迅速出击,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一位疑难患者就是一个课题采访钟南山,是在一个周四下午。每周这个时候,都是他出诊看病的固定时间,风雨无阻。令笔者略感意外的是,80 岁的钟南山院士,看起来只有60 岁出头,腰板挺直,步履轻快。这位被誉为“医学界良心”的传奇人物,一开口,竟如此谦逊:“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直到今天,每周两个半天,依然是“看病大夫”钟南山雷打不动的出诊和查房时间。钟南山每周四都要花整整一个下午,在门诊部看十几个患者,他们都是经过筛选的疑难杂症患者。他对每个患者都仔细参询。“这些患者不容易,从外地大老远赶过来,很多还来自宁夏、黑龙江等地。”钟南山说。“钟南山院士诊室”,位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三楼1 号诊室,面积大约40 平方米,有3 个单间,外面的一间略大,里面的两间略小,钟南山就在里面的小单间坐诊看病。小单间的布置很简单:一张办公桌,一架检查病床,墙上挂着一个查看X 线片的白板。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太太从外面冲进来,怒气冲冲。她罹患硬皮症、干燥症,同时引发双肺纤维化,在广州一家大医院医治9 年,病情却越发严重。老伴儿去世,平时还要照顾90 岁的母亲,她平时心情很糟糕,动不动就莫名其妙地发火。“你气色不错,比上次好多了”,钟南山几句随意的拉家常,一下子令老太太平静下来。给老太太做检查时,钟南山俯下身,一只手臂托着患者后颈和肩的部位,扶着患者慢慢躺下,等检查完之后,再慢慢扶起来。这种充满人情味儿的温馨细节,是钟南山坐诊看病的常见场景:无论什么患者,即使有严重的传染病,钟南山都一视同仁。冬天天冷,钟南山还会细心地用手把听诊器焐热,再给患者听诊。周四下午出诊,每次看10 个号,每个患者至少要看半小时——这是跟随钟南山学习了3年的博士生宋盛仁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些患者第一次来,钟南山会详细地询问病史、查看资料,情况复杂时,还会请其他科室的医生联合会诊。“1 个多小时都算快的。”宋盛仁说,有一次他跟随钟南山出诊,结束后很晚了,便坐着钟南山的车一起回去。路上他告诉钟南山,患者们都觉得钟老师对他们仔细耐心,都很感动。看钟南山坐诊,感觉他不仅是患者的医生,更像患者的家人。钟南山是医学人文精神最坚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常说:“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钟南山的学生,都亲昵地喊他钟老师,语气中是满满的钦佩与仰慕。在学术上,钟南山不仅凭借精湛的医术带领他们在医学道路上前行,还身体力行,以高尚的医德向他们传授什么才是真正的医生。“钟老师早已过了退休的年纪,但是只要没有会议,他每天都会8点多到研究所上班,基本上是最晚离开,长年累月都是这样。”跟随钟南山读博的方章福说,自己跟随钟南山学习了8 年,很少见到他休年假,只有国庆节和春节期间会议比较少的时候,钟南山才能休息几天。“钟老师对所有患者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学生陈春兰记得,一次一名患者看诊时,忍不住咳痰弄到了衣服上。钟南山刚好要为他听诊,便毫不犹豫地将患者的衣服掀了起来。
“衣服上面粘着痰,但是他真的一点儿都没犹豫。”陈春兰说,钟老师的举动让她触动很深。因为门诊号是由学生负责管理预约,有时候遇到一些预约之外的患者,钟南山还会专门打电话问学生,这周能否加进来一位患者。“即使是钟老师自己想看的患者也要先问我们能不能加,他很尊重我们的工作。”陈春兰说。冬天先焐热听诊器、扶着患者躺下……一个个暖心的细节,组合起来,便是一个“接地气”的钟南山。然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不仅是“态度好”,而且是“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这是钟南山的观点。
在“钟南山院士诊室”,给广州患者张大姐仔细问诊后,钟南山的面色显得有点儿凝重,因为这位患者的双肺纤维化不仅病情严重,而且病例罕见,他叫来另一个科室的韩医生,嘱托她进行跟踪治疗。钟南山坐诊看病的习惯是:发现疑难病症,召集多学科医生会诊,“像全科医生那样看病”。这也体现在他每周三上午的“院士大查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的张挪富主任告诉记者,每周三上午,各个楼层的疑难患者都会汇集过来,我们提前一天把那些疑难患者的材料给钟院士,第二天他会过来与我们集体会诊。很多时候,一天查房只能看3个病例,有时在病房看完一个患者,临床的其他患者抱着钟院士的腿,哭着不让走,钟院士就会告诉他:“我肯定会给你看,但今天已经排满时间了”,钟院士说到做到,周四或周五总会腾出时间来看这个患者,兑现承诺。每次大查房,钟南山都会协调组织多学科专家,从不同角度联合诊断,“最多的时候有8000 多人一起参加视频查房,其中还有国际专家,经过讨论,80% 能解决问题”。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钟南山会把它当作学术研究的挑战,临床操作完毕,回到实验室又进行科研攻关。“实践医学是可以比较快速地看到结果的,一边实践,一边科研。”钟南山说,“不能只是搞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患者的问题。”因为,在钟南山心中,一位疑难患者就是一个课题。一辈子历经沧桑,钟南山早已看淡世间荣辱得失,但唯一不能看淡的,是患者的期待和需要。这才是他医学研究之根,才是大医济世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在中国是位列人群死因前三位的一种疾病。钟南山带领团队于1999 年提出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经过十多年的磨砺,第一次从流行病学方面证实生物燃料可引起慢阻肺,第一次发现2 种老药用于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安全有效,相关成果被写进世界卫生组织编撰的新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防治指南》,其中2 篇论文分别被评为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2008 年度最佳论文和2014 年度国际环境与流行病研究领域最佳论文。
此外,钟南山和冉丕鑫教授首次在国际上证实对早期无症状或仅有极少症状的慢阻肺患者(占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的90% 以上)使用单种药物(如噻托溴铵)治疗可以明显增加患者肺功能,并延缓肺功能每年的递减率,为国际上慢阻肺的早诊早治提出新的战略。“我们的选题来自临床,再转化应用回去指导临床。”钟南山科研团队的一位成员说。一位永远在基层一线的“看病大夫”,求的是真,务的是实,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让钟南山讲真相,说真话。2003 年,在SARS 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讲出了科学的真相,不仅为成功抗击SARS 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还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只有坚实的大地,才能托起星辰大海。钟南山有一个愿望,他梦想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器械、药物体系,因为国外的一些药物虽然有效,但太贵,不能再让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悲剧演下去了。
扛起产学研转化的大旗
如今,钟南山多了一个头衔: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8 年5 月15 日,由钟南山领衔的广东省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会、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医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团队产学研工作汇报交流会。令外界略感诧异的是,钟南山此次亮相的身份是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家公司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从临床一线,到科学研究,再到产业前沿,年过八旬的钟南山终于迈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一步,扛起了产学研转化的大旗。“做这个事情之前,我也很犹豫,考虑了一年半。请教过律师,听专业的经济律师讲了2 小时的课,也特意给有关负责人写信,询问操作的可行性。得到领导的答复是‘好好干’,我就决定了。”钟南山说。他所决定的,正是用知识撬动资本,推动产学研转化。在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钟南山主要担任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公司拟投资的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进行评估把关,也积极向董事会提出建议;产学研团队做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在全国进行临床试验,他可以组织全国知名医院来进行相关研究,让成果更有说服力。“我自己仍然是医疗领域的一个‘小兵’,需要出诊、查房,大多数时间仍然在临床一线,进行门诊、查房、会诊、科研等,在产学研公司的工作不会花太多时间,主要定位为做‘后勤’和协调工作。”这是钟南山对自己新角色的定位。“当这个董事长,我是有底线的。做产学研转化,绝不能让一分额外的、非法收入进入自己的荷包。团队成果,首先考虑集体、社会。”钟南山希望,能够让科研人员理直气壮地获得合理利益,真正做到合作共赢。早在2009 年,钟南山就希望利用和撬动资本推动产学研转化。当时由他领衔,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产学研孵化基地。钟南山说,他一直对“投资”这个词有顾虑,但近年来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他才终于放下心来。
2009年以来,钟南山团队创新性地搭建并成功打造了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体系。这一体系以呼吸疾病临床诊(防)治需要为导向,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为依托,以广东省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会为枢纽,以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化公司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自主孵化出了一个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别是近年来,钟南山团队产学研工作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据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荣教授介绍,目前,团队有许多产学研项目正在推进中,团队历时25 年研究的肺癌瘤内化疗药物,正排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类抗癌新药上市的绿色通道。另外,10 亿级呼吸系统传染病疫苗产业基地建设也备受关注,钟南山团队已获2 项四价人用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该项目未来3 ~ 5 年内将陆续投入超过10 亿元,在广州建设以人用流感病毒疫苗为先导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疫苗和中和抗体药物为特色主打产品的大型生物制品产业基地。在新药协作方面,钟南山团队正合作开发一款抗流感产品和一款应用于脊髓灰质炎的疫苗;在生物器械方面,他们秉承简单、价廉、有效、安全的思路,正在研发一款裸眼3D 成像摄影方面的产品,以提高医生做手术的准确性;在诊断技术方面,他们每月都会开展1 ~ 2次网络诊断,来自全国400 ~ 500 家医院的医生们共同诊断疑难呼吸疾病。目前,钟南山产学研团队成立了多家关联项目公司,涵盖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功能营养研究中心、转化服务中心、医疗器械创制中心、医学创新诊断中心、药物创新研究中心六大功能板块,打造了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呼吸疾病领域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标杆。如何在体制、机制上为科研一线人员松绑,打通产学研转化障碍?这是钟南山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7 年,在中国制造2025 广州战略研究论坛院士分论坛上,钟南山提出准备成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的想法。他介绍了自己参与的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项目。该项目自2013 年开始实施,通过产学研政企经合作,在肿瘤、地中海贫血、重大传染病的快速诊断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他认为,“现在的企业是招商引资,而我们希望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专门招智引资。企业投入科研是要看对象的,而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平台,也有很多过硬的成果。在研究方面,我们有3 个领域一直走在国际前列——重大传染病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诊早治以及肺癌的早诊早治。”
2019 年6 月10 日,在第十二届生物产业大会的分论坛——广州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上,以钟南山的名字命名的广州南山科创基金签约落地。该基金规模为2 亿元,由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作为牵头机构,将重点投资生物医药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学家难懂市场和企业不太懂科学、实验室追求论文和企业追求效益等现象,依然大比例存在。广州南山科创基金的成立,目的直指当前产学研转化“肠梗阻”。钟南山坦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上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实验室的样品变成产品甚至商品,最关键的是要激发体制内的创新潜能。“一旦政策到位,创新潜能激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潜力就会爆发。”这是钟南山对未来的憧憬。
来源:《爱国奋斗精神奋斗读本》系列丛书:爱国奋斗新时代——改革先锋科技人物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