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晓林:他为巨龙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发布时间:05-11

  人物小传

  巨晓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9月出生,陕西岐山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自1987 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勇于创新,掌握了大量铁路接触网施工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先后参加了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京沪高铁等10多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施工方法114项,主编《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作人员作为工具书。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唱响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主旋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12月,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每天,从早到晚,一列列时速300 多千米的高速列车,沿着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电气化铁路,风驰电掣,犹如贴着大地飞翔。是谁为这些动车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呢?在全国现已建成运营的34000 余米的电气化铁路中,有27000余千米是由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电气化局”)施工建设的,占全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的80%。这是一个作风顽强、善打硬仗的英雄团队,这个英雄团队因此赢得了“中国铁路电气化建设排头兵”的美誉。美誉之下,是几万建设大军艰辛的逢山开道、遇河架桥,是几万建设大军的风餐露宿、辛勤奉献。在这几万建设大军中,共产党员、知识型工人巨晓林是一个出色的代表。巨晓林用智慧和汗水,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创新施工方法114 项。他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被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作人员,作为工具书。

  “农民工也要学技术!”

  “我站直是山,我弯腰是梁,为巨龙插上腾飞的翅膀,就是我一生的梦想……”这优美豪迈的句子,是中铁电气化局的局歌《添翼的路》的歌词,巨晓林特别喜欢。这是他多年来奋斗与追求的真实写照。20 世纪80 年代,家住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的巨晓林,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一名农民工。从那之后,这名高中毕业生随着铁路电气化建设大军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同—秦皇岛、北京—郑州、哈尔滨—大连、迁安—曹妃甸等十几项国家重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巨晓林个子不高,敦敦实实,是一个胸怀远大理想、思想活跃、不甘平庸、勇于上进的人。刚来到电气化工地时,面对集铁路电力、变电、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多种专业技术于一体的电气化铁路施工技术,看着一张张犹如天书般的施工图纸,还有那一堆堆叫不上名称的接触网零部件,他没有退却。“刚上班的时候,我对铁路电气化技术是睁眼的瞎子,看啥都觉得新奇,看啥都看不明白。师傅鼓励我说:‘只要下苦功,没有学不会的!’我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撵着师傅问,营地熄灯以后还悄悄地打着手电筒把学到的技术要领记在本子上。”巨晓林深情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那时,有许多人并不理解他,有个工友就曾问他:“你一个农民工,学那玩意儿有啥用?”巨晓林说:“咱一个农家子弟,找份工作不容易。干,咱就要干好!农民工也要学技术!”他铆足了劲头,一定要在铁路接触网这一行干出点名堂来,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

  铁路电气化施工,常年流动,野外作业,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巨晓林最初在施工方法上搞革新,只是为了能省时省力。1989年夏,在北同蒲线,巨晓林和工友们进行放附加线作业。凡是干这活儿,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用肩扛着电线放进悬挂滑轮槽里。一年多来,巨晓林和工友们都是这样做的。可有一天下大雨,爬上爬下十分艰难,影响了进度。大家都去躲雨了,巨晓林却望着附加线肩架上的悬挂点,久久思索着。再干活时,他拿着刚刚做好的一个铁丝套子向班长建议,用它和滑轮、绳子组合一下试试。结果,按照巨晓林的想法,他们再放线时,不用再肩扛电线了,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工友们不由地都向巨晓林竖起了大拇指:“‘小巨人’,你真行!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到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在施工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巨晓林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也激发了他进行技术革新的热情和信心。他暗下决心,要把自己所经手的每一道工序都好好琢磨琢磨,看看还有没有改进的可能。从那时起,无论走到哪里,巨晓林身上总是带着“三件宝”:图纸、工具书、笔记本。施工中碰到问题,他就随手记下来;脑子里突然冒出点灵感,小本子上就又多了一些内容。工间休息时,别人聊天、打牌、看电视,他却坐在床上,整理、消化小本子上的内容,稍微成熟一点的,就写成文字,再慢慢补充、修改。最初只是为了省时省力的想法,逐渐变成了“自己是在做一番事业”的信念。身边的工友说:“咱们这里有学历有技术的人那么多,你一个农民工,再怎么学,也难成气候!”但是,巨晓林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们是农民工,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地位高低、待遇好坏,在于我们到底能为国家、为企业做多少贡献,而不在于你是什么身份。”这是他的心里话。改革开放的社会,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奋斗的机会,就看你是否刻苦、努力、上进、有追求。那时,尽管巨晓林的工资不高,家庭经济也比较困难,但他还是舍得花很多钱买书学习。他购买了《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接触网》等几十本专业书籍,并把这些书堆在他的床头,工地转移到哪里,书就跟着他到哪里。与巨晓林同寝室的工友说:“巨晓林学技术那叫玩儿命,每天他比别人早一个小时起床,晚一个小时睡觉。他的枕头下面藏着一个小闹钟,他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为了支持巨晓林学习,接触网六段的领导打破常规,特批巨晓林宿舍熄灯时间可以推迟一个小时,工友们也自觉保持安静,还主动给他找来一些专业书籍,买来笔记本送给他。这么多年来,巨晓林看过的书和技术资料,从地上摞起来,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他的身高。至今,他记了70本、总字数230万字的笔记,熟练掌握了工程测量、机械制图、接触网软横跨的计算等技术,能够解决接触网施工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具备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扑下身子干!”

  巨晓林信奉的是,知识就是力量,技能就是本领,岗位就是舞台,努力就有希望。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在工作、生活中不迷茫,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他常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扑下身子干!”而且,“当一个好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巧干会干。”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粒沙子也会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接触网施工中,落锚柱在受力后,时常出现角钢下滑、锚柱倾斜、坠砣不到位等问题。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先在锚柱上安装一个临时下锚角钢,打上临时拉线,将原承力索拆下挂在临时下锚角钢上……这是一个费时费力、令人头痛的活儿。巨晓林想改变它。在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后,他终于摸索出一套新的安装方法:两根铁管、一个滑轮组、几个钢丝绳套子和一组手扳葫芦,配合使用,一组承锚角钢、导线坠砣和拉线锚柱很快就全部调整到设计标准,比传统的施工办法提高了3倍工效。由于巨晓林善于使用工具,特别是手扳葫芦施工作业,工友们便送给他一个“葫芦王”的雅号。1998 年,在哈尔滨—大连铁路(以下简称“哈大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时,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首次系统地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技术、材料设备和管理模式。哈大线是全国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留给施工作业的“封闭点”,也就是施工时间十分紧张。按照传统工艺,每次作业,工人都要攀爬到十几米的高空,把30 ~ 40 米长、100 多千克重的软横跨安装到铁路两旁的铁塔上,再使用车梯把下部固定绳悬挂到上面。安装一组软横跨,需要20 多人干上半个小时。照此速度,他们管段的300多组软横跨,需要50 天才能安装完成,而指挥部给他们的时间却仅有30 天。大家都非常着急。巨晓林没有因为是外国人的技术就却步,他反复试验,对原有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创造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巧妙地解决了下部固定绳临时固定的难题。采用此工艺后,1 小时安装了4 组,工效提高1 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德国督导季马教授反复检测后,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工人了不起!”

  2006年3月,巨晓林来到迁安—曹妃甸铁路(以下简称“迁曹铁路”)施工。迁曹铁路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工程——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重要疏港铁路。这条铁路的建设对于缓解我国北煤南运的紧张形势,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圈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按期完工早日投产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在菱角山站接触网施工中,由于线路没有铺通成型,接触网施工无法推进,眼看工期越来越紧,大家都心急如焚。面对困难,巨晓林再一次挺身而出:“一定要搬掉这个‘拦路虎’,为电气化施工扫清障碍。”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带着几名工友在工地上进行测量、测算,在推翻了十几种方案后,终于研究出了“正线任意取点平移法”。采用这个办法,在迁曹铁路还没铺钢轨的情况下,他们就展开施工,提前挖坑立杆109 根,抢回工期19 天,为工程按期完工创造了条件。工友们常说:“巨晓林师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大家没一个不佩服他,好多人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他是工班里的‘小巨人’。”对这个褒扬的称呼,巨晓林谦虚地笑了:“大概是沾了姓‘巨’的光吧,我这样的小个子,在工友们眼里倒成了‘巨人’。”

  在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职工的眼里,巨晓林就是他们的“许振超”“窦铁成”。他“闷头学技术,痴情搞革新”,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人。随着我国铁路突飞猛进地跨越式发展,中铁电气化局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一批又一批新工人来到工地。看到新工友学习技术有点吃力,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方法的巨晓林,便萌生了编写一部关于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的工具书的想法。他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工友们,使他们早日学会技术,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为此,巨晓林借助专业书籍,对自己的小发明、小窍门进行科学论证,然后拿给工程技术人员征求意见。每写出一项新的施工经验和方法,他都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历时三年,他把自己所有的施工笔记和相关书籍资料全部整理了出来。白天忙施工,晚上别的工友都休息了,他却依然在灯下写写画画,即便是休假回家,也一门心思忙着写书。他用顽强的意志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写出了近10 万字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书稿。经专家审核,编印成书,由此填补了国内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教材的一项空白。2006 — 2009 年,巨晓林连续四年被公司评选为“爱企立功竞赛标兵”,受到公司隆重表彰。作为农民工的杰出代表,巨晓林激动地说:“是铁路电气化事业为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我一定要干得更好。”2009 年,巨晓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 年5 月,中铁电气化局做出在全集团开展向巨晓林学习的决定,把宣传巨晓林、学习巨晓林、做巨晓林式的知识型工人活动推向高潮。

  到家时,父亲已病逝

  巨晓林有句格言:“爱,能创造力量;爱,能创造希望;爱,能创造辉煌;爱,能实现人生梦想。”在巨晓林的心目中,这个“爱”是对事业、对工作执着的爱,是对生活的热爱。他常常骄傲又自豪地表白:“铁路电气化事业,是我实现梦想的舞台;能亲手建造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是我一生的荣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在(中铁)电气化(局)干成了一些事儿,领导给了我那么多荣誉,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价值呢?”这些朴实的思想,无形中将他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了理想,他甘愿付出。人到中年的巨晓林,一头乌黑的浓发已经变得稀疏,白发悄然爬上了双鬓。参加工作30 多年来,他长年累月吃住在工地,忙时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他时常感到愧对妻子,愧对孩子,愧对父母。

  有一年腊月二十八,巨晓林揣着“爱企立功竞赛标兵”大红证书从工地赶回老家。推开家门,没有见到妻子和孩子,桌子上却落了一层尘土。他心里一沉,立刻跑到母亲那里去找。母亲说:“小平生病住院了,红红在医院里伺候着……”没等母亲说完,巨晓林撒腿就往医院跑。此时,他的妻子宋小平正躺在病床上,女儿手里捧着高中课本,趴在床头睡着了。巨晓林很难过,埋怨妻子生病了为什么不告诉他。女儿不无责怪地说他:“妈妈不让给你打电话,说你经常是高空作业,怕你干活时分心有危险。”巨晓林望着妻子憔悴的脸,心中充满了自责和难过。那一年,由于宋小平生病,女儿不得不替母亲分担许多家务,学习受到了影响,高考落榜了。为了照顾家,女儿想放弃学业,但是巨晓林不同意。懂事又刻苦的女儿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经过一年复读,第二年顺利地考上了西安航空学院。2000 年3 月的一天,巨晓林正在哈大线紧张地进行接触网基础施工,调度员接到电话后跑来告诉他:“你父亲病重,赶紧回家。”巨晓林大吃一惊,赶紧收拾了工具,跟代工的小杜做了交代,然后便往车站跑。正当小杜担心自己经验不足完不成任务时,发现巨晓林又返了回来,便迎上去不解地问:“巨师傅,您咋没走啊?”巨晓林神色凝重地说:“你参加工作时间短,业务还不熟,我实在是不放心!一个接触网基础的成本有好几万元,出了问题可不得了!等干完这些活儿,我再走吧。”

  就这样,巨晓林依然盯在现场,直到作业完毕。可是,他却因此耽误了当晚的火车。当他第二天接到家里的电话时,听到的已是父亲不幸病逝的消息。他泪如雨下。妻子宋小平说,巨晓林与家人的团聚特别少,他逢年过节回家时,总是带着书和资料,走时又带走,根本不闲着。说起巨晓林,这位比丈夫高8 厘米的妻子并没有什么怨言,话语中却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妻子将他的“冬天”改为“春天”

  “爹娘的心中总惦记着我/妻子她想我看不见我/孩子在梦中呼唤着我/团圆的时候常常少了我/我在哪里/你可知道我/我在广袤的大地上/我在时间的长河中/我在建设的铁军里……”巨晓林说,每当唱起这首歌,他都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巨晓林的心中,揣着一个梦想:“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用技术提高农民工的地位。”即使是在回家休假的时候,他也不忘坚持学习、坚持写作。一次回家探亲,他正在编写《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带了许多书和资料。一天清晨,巨晓林发现自己的笔记本和书不见了,问妻子,妻子不吭气。又问了一遍,妻子火了,气冲冲地说:“我把它烧了!老巨呀老巨,好不容易盼到你回来了,你还写哪门子书!书

  能当饭吃?”说着,妻子伤心地哭了。此时,巨晓林的心里五味杂陈。他明白,这些年妻子苦苦支撑这个家,拉扯孩子,赡养老人,家中6口人的13亩地都是她一个人耕种,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遭了多少难,实在是不容易,而他好不容易回一趟家,还在写自己的书,难怪妻子忍无可忍向他发火。为了表达心中的歉疚,巨晓林给妻子写了一首小诗:“冬天里,我把一个最美妙、最美妙的梦种在心田,抚育着,抚育着,希望它早点发芽、开花。”妻子看了诗后,破涕为笑,却让他把“冬天”改成“春天”。她说:“晓林,春天才是发芽的季节呀。我想通了,支持你。”平时,巨晓林的话并不多,但他却是一个内心细腻、感情丰富的人。休息的时候,他喜欢画漫画、写诗,借以抒发情感。他高兴时画,孤独时画,受到挫折时也画。他的漫画本已经换了七八个。

  有一次,徒弟向他索画,他便认认真真地画了一幅题名为《发现》的漫画,画面上表现的是秋收时节,满地都是沉甸甸、金灿灿的稻子,有几只鸟儿站在稻草人的肩上。巨晓林解释说:“农民怕鸟儿祸害庄稼,便在稻田里扎起稻草人,起初鸟儿真的不敢来了,但过不了多久,鸟儿就发现了门道。干工作,就要像小鸟一样用心观察。”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画了一幅名叫《爱心手》的漫画,四周画着一只只手,共同伸向中间一个方向。他为画配诗:“请伸出一双手,擦干他们满脸的泪;请献出一片爱心,让奋斗的风帆鼓起;使他们也充满希望,绽开幸福的笑脸。”业余时间,巨晓林还写诗、写小说。他创作的《共产党员》一诗这样写道:“忠心为民共产党/一颗红心闪闪亮/一生就像红太阳/甘把光热洒人间。”他在《咱们农民工》中这样写道:“咱们农民工/勤劳又善良/一有那农闲时/出门去打工/咱们农民工/工人的好弟兄/手拉手来肩并肩/共同建设新中国。”

  巨晓林爱学习、爱思考。单位的陈列室里,摆放着许多他的笔记本,记满了他的笔记、创作的诗文和思想火花之类的东西。笔者随手翻开一个本子,看见扉页上写着这样几句话:看着别人的故事,想想自己的事情;学习他人的思想,鼓足自己的精神;应用人家的智慧,开发自己的头脑。这就是巨晓林,不知疲倦地思索、追求,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2008 年9 月,巨晓林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9 年9 月16 日,巨晓林参加了“北京建筑职工建设祖国事迹报告会”,来自首都北京24 家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和500 多名职工代表,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这个外来务工的农民工。时任中铁电气化局董事长、党委书记的王其增对他说:“你是中铁电气化局的光荣。”巨晓林激动万分地说:“我的经历可以证明,只要有理想、有信心、有知识、有技能,农民工同样能大有作为。”2015 年4 月,巨晓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6 年1 月,巨晓林作为中国首位普通农民工,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一路平凡一路歌

  一路走来,巨晓林是平凡的。岐山脚下出生的农家孩子,最初的梦想也很平凡,就是走出大山,穿上蓝色的工作服,当一名光荣的铁路电气化职工。他的经历也很平凡,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工,他在企业施工第一线奋战了近30 年。然而,平凡的人生,在学习、奋斗、奉献的旋律下,却演奏出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主题歌!从农民工到企业高级技师再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又成长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这一路,满是故事,满是精彩。在巨晓林的世界里,只有两根并行延伸直入天际的钢轨是永恒的。他的画里是铁路,他的诗里是铁路!不说铁路,就像被去掉了“小巨人”当中的那个“巨”字。鲜花掌声中的巨晓林在笑,手拿刚刚加工出来的创新配件的巨晓林也在笑,而后一份笑,笑得更鲜活、更开心、更满足。巨晓林是平凡的,似乎就像他们家乡的岐山臊子面,人人会做,随处可见,可要真较真儿出一个“正宗”来,敢露脸的恐怕没有几个。在他最憨厚的笑容后,在他最经典的“再来一遍”的口头禅中,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那难以计数的长夜攻关和永存心中的高铁梦想就是他坚实走来、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来源:《爱国奋斗精神奋斗读本》系列丛书:爱国奋斗新时代——改革先锋科技人物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