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主办的“2022新春专家新型智库强国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以视频连线方式发表了演讲。

  张伯礼院士说,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经历了三阶段: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到目前的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防控能力的过程。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去年十一月下旬,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在南非被首次发现,其主要特点是传染性强,但毒力有所减弱。尽管奥密克戎病毒传播速度较快,但症状相对温和,以轻症为主。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是Delta的两倍,这可能意味该病毒或将被优化为可感染但致死率较低的病毒,符合大多数呼吸道病毒的进化方式。针对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强、毒力较小”的上述特点,中医药的作用更能得以发挥。

  张伯礼说,中医关注“证候”。调节肌体的不适,让肌体达到平衡的状态,以肌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去对抗病毒。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新冠肺炎是“湿毒疫”,其以“湿毒内蕴”为核心病机,“兼夹发病”为临床特征,并符合湿邪致病的一般特点。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肺炎的理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轻型、普通型患者,中医药能改善症状,降低轻症转重比例;对重症、危重症患者,我们坚持中西医结合,挽救生命;对恢复期患者,中医药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湿毒疫”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中医疫病学理论,有力地指导了中医临床救治,是中医药重大理论创新。

  张伯礼院士说,中医抗“疫”,历史悠久。我国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疫病历史,从《史记》记载的公元前243年“天下疫”始,至1949年止,共有大疫500余次。中医对于疫病的认识,在防治疫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从先秦两汉到新中国,都写著了很多中医药典籍,也总结了临床经验,研制了很多有效的中药。此次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

  张伯礼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在一次次“抗疫”中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三个阶段中,特别在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张伯礼说,中药的质量与临床证据,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瓶颈。我们要大力推广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要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