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帆:小眼睛里有大爱

科普中国网 2019-03-13

  她长年坚守医疗一线,把眼睛和视觉健康送给千万患者;热心公益,长期坚持在川藏青高原地区开展“光明行”活动,治愈了百万眼病患者;发挥专业优势为青少年提供近视防控示范和经验,为我国视觉健康公益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她,就是温州医科大学教授吕帆。

  世界眼视光学界的中国力量

  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吕帆教授参与创立了眼视光医学的“中国温州模式”,为世界眼视光学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率先提出“眼科学+视光学”的学科发展路径

  吕帆教授和团队从“眼睛既是视觉器官又是光学器官”这一双重属性出发,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眼科学与视光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在国际上首次将“眼科学”与“视光学”有机整合,创建了中国眼视光医学,提出了“功能性眼病”新概念,指出视觉医学包括眼部疾病与视觉矫治康复两大部分,进而设计出包含眼睛保健、预防、诊疗和康复的全程全面服务的学科发展路径,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眼视光医学专业,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眼视光医院,打造了高水平的眼视光科研体系。

  创办并推广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模式

  吕帆教授是眼视光医学学科理论创新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执行者,参与创立了中国首个眼视光医学专业,建立了中国首个眼视光医学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体系,出版了中国首套眼视光国家规划教材,开展了中国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创办了中国首家眼视光临床实践基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学建设成果几乎囊括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所有项目,主持编写教育部眼视光学专业国家标准,并先后 3 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现今,温州医科大学已经建成中国最为完善的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 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形成了从院校教育(本硕博)、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到留学生教育的全链条全方位高水平眼视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眼视光学教育模式之一”。

  与此同时,为推动中国眼视光医学的发展,吕帆教授以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积极开拓和吸引社会各类资源,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项目的建立。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联合中、美、英、韩、澳等国,先后发起两期中国眼视光教育发展战略计划(China Optometry & Ophthalmolo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 COORD),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亟需的眼视光专业师资,提升了中国眼视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成功推动教育部将眼视光医学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帮助各兄弟院校开办该专业。目前全国已有包括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等 15 所高校设立眼视光医学专业,培养规模将从全国每年 90 人增至 620 余人。

  创办并推广眼视光医学诊疗模式

  吕帆教授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积极探索建立眼视光医疗保健服务新模式,创建了我国首家集眼病诊疗和视觉功能矫治为一体的眼视光医院。经过短短20 年的建设发展,医院已经跻身全国眼科第一方阵,是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眼科),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位列眼科学术影响力第一。医院年门诊量近80万人次,设有涵盖眼科学、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各领域的19个临床亚专科,拥有多项原创性诊疗技术,在屈光不正、青光眼、白内障、角膜及眼表、眼眶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拥有温州总院、杭州东院、杭州之江院区、上海眼视光眼科医院、上海东方分院、海南博鳌眼视光眼科中心、宁波院区、台州分院等 10 余个院区。

  吕帆教授积极推动眼视光临床诊疗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在全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了上千个眼视光医院、眼视光中心及门诊部。2017 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牵头组建浙江省眼视光专科联盟和医疗联合体,吸纳省内联盟单位 69 家、医联体单位3 家;2018 年,牵头组建全国眼视光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涵盖全国 18 个省市、自治区近 1500 家单位。

  开展高水平的眼视光学科学研究

  吕帆教授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的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眼科中心,是国内眼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单位。

  吕帆教授作为国际著名眼视光医学专家,在近视基础与临床研究、接触镜和干眼研究等方面有较大建树。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仪器专项等 20 多项科研项目,在PNAS 等国际权威 SCI 杂志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作为主要负责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由她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 15 年,利用眼科医学与光学工程学科交叉的团队优势,建立了近视动物模型和检测技术系统,为世界各国开展近视研究机理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由她领衔的科研团团队从临床功能性眼病入手,开展“眼成像”方面的技术创新,形成临床方法,探索疾病机理,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早期诊断”和“安全监控”。科研成果已在全国 20 多家具有影响力的眼科医院或者综合性医院的眼科开展应用,10 万多名患者因此受益。

  热心盲治盲等慈善公益

  作为领导者和实践者,吕帆教授还开展了大量防盲治盲等慈善公益活动,为特殊群体和边少穷地区带去光明和希望。

  吕帆教授自 2006 年开始就逐步开展防盲治盲等慈善公益活动。十几年来,在吕帆教授的带领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公益服务从她一个人到近万名学生、教师和医生参与,在国内开展了多个有影响力的视觉健康公益项目,如 2006 年开始实施“爱心温州·慈善启明”;2009 年开启“明眸工程”;2010 年开展儿童盲及低视力的救助项目;2011 年在杭州地区实施“光明行动”,同时在浙南、浙北实施“校园视觉关爱”项目;2012 年启动“川藏青高原光明工程”等。吕帆教授的公益服务足迹遍及西藏、青海、四川、贵州、新疆等地,为近 100 万人免费开展眼睛的检查和治疗,为 26000 人开展了白内障扶贫手术。

  吕帆教授的爱心和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并吸引了多家爱心组织及个人参与捐赠支持,累计获得政府补助资金和慈善基金 5000 余万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先后荣获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扶贫创新案例、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等荣誉。

  “川藏青高原光明工程”

  2012 年起,吕帆教授亲自发起“川藏青高原光明工程”,每年带队到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川藏青高原腹地,开展公益防盲治盲活动,为我国高海拔地区缺乏医疗资源的群众送去健康和光明。7 年来,该项目募集公益善款约 1000万,共计高原服务时间 192 天,参与服务的志愿者 614 人次,开展详细眼科检查以及筛查 26000 余人,实施防盲白内障手术 2342台,验光配镜 3749 副,发放防紫外线太阳眼镜达 10000 余副。同时,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人民医院、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人民医院、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人民医院、西藏那曲市人民医院、西藏嘉黎县人民医院、青海格尔木市健桥医院等当地医院成立 5 个“眼视光中心”,建立 5 间眼科手术室、9 家远程诊疗中心,定点培养眼视光医师10 余名,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改善、藏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爱心温州·明眸工程”

  该项目于 2009 年 12 月在贵州毕节启动,已先后走进云南、青海、四川、重庆、陕西、新疆等 16 个省市,募集社会各界捐款 2600 多万元,与中西部地区 26 家医院结对帮扶,培训 100 多名明眸工程医务人员,共计使 8000 多名白内障、角膜盲等眼病患者重见光明。2011 年,被授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称号。2012 年“明眸工程”医疗队获“2011 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集体奖。2012 年被评为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2013 年明眸工程入选全国社会扶贫创新案例。2013 年,获评浙江省卫生系统“护卫生命·天使情怀”十大感动浙江事例。2014年,医院因该项目获评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特殊奥林匹克志愿服务

  2001 年,吕帆教授作为中国大陆首位眼科医生志愿者,参与在美国阿拉斯加举办的特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并与国际特奥组织结下了不解之缘,推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成为特奥会在中国大陆最早、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2003 年,国际特奥会在我院建立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合作中心,这是世界上第

  一个特奥会的地区性合作研究和教育中心。2005 年,美国肯尼迪基金会在我院建立全球首家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医学健康中心。吕帆教授多次组织带队参加国际特奥、中国特奥运动员健康检查,共计为全球 10000 多名特奥运动员提供了眼科健康服务。她牵头组织的“特奥光明行”活动,共计为 3000 多名儿童开展了眼病救治。2010 年温州医科大学受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联合表彰,被评为 2006—2010 年全国特奥工作获先进单位。

  低视力康复工作

  2010 年,在吕帆教授的带领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建立了我国首个低视力及视觉康复中心。该中心以临床诊治、专业培训和公益服务为基本内容,开展了大量的低视力和视觉康复公益服务。目前,该中心已为数千名低视力患者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 600 余名眼科医护人员提供低视力继续教育培训,接受政府部门和相关慈善组织访问、考察达1000 余人次。在她的积极推动下,该中心还帮助浙江温州、宁波以及西藏拉萨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盲童学校建立了低视力教室,并经常性为这些学校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低视力救治和康复训练。

  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吕帆教授积极参与到教育部等制定的各项近视防控策略和实施意见中,并身体力行,为国家和各省层面开展青少年提供近视普查、近视科普、近视干预的示范和经验。她领导下开展的“校园视觉关爱”项目,于 2012 年启动,已累计为 110 所学校的万名学生提供视力普查,免费配镜超过 2500 副。2015 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获共青团中央邀请参与“清晰眼世界”全国青少年爱眼护眼大型公益活动;项目受邀参加中国慈善展览会(深圳),并作为唯一受邀的公益项目代表参加分论坛分享。同年,项目团队获得温州市新居民服务先进集体称号;2015、2016 年,项目连续两年被纳入温州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

  为“健康中国”献策发声

  作为医学教育家和医务工作者,吕帆教授担当社会责任,为“健康中国”献策发声。

  吕帆教授身兼数职,从一个人到一支团队,从一个专业到一项事业,尤其是由眼视光医学的专业发展到生命健康事业的全面关注,需要她寄予工作更多的责任、热爱和激情。吕帆教授曾是温州医科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校长,今年刚刚转任党委书记。她主导学校多项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关注国家紧缺医学人才培养工作。针对当前基层卫生人才缺乏现状,2010 年学校率先在浙江省开展本科层次全科医生政府订单式定向培养,目前在校生 2500 多名,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单位。该模式以学生“下得去、用的上”的理念构建教学培养体系,以学生“留得住、回得来”的职后发展目标为宗旨探索用人管理模式创新。该模式在 2017 年全国“两会”上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她受邀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专题介绍“温医模式”。“国标省统、县管乡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被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 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向全国推广。

  2017 年 5 月,她在联合国总部以温州医科大学的特色发展历程为例做专题报告,向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介绍中国的医疗和医学教育,不断提升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学术影响力。她先后当选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她积极为医疗界和医疗改革发声,提出的医疗费用共担机制建设、破解基层医师人才缺乏难题等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她撰写的“两会手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几十年来,吕帆教授服务教学、医疗、科研和社会的工作获得了肯定。她现任教育部临床医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主席、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曾任亚太区视光学会五人执委之一和世界视光学会主席团成员。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等。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十大女杰、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小眼睛里有大爱

  作为我国眼视光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吕帆教授为推动眼视光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国际国内眼视光领域享有盛誉,被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视光学院-新英格兰视光学院授予“荣誉博士”。

  她主持的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两次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她领衔的眼视光医学专业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几乎囊括教育部所有教学质量工程,三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次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她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

  吕帆教授不仅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更把践行“小眼睛里有大爱”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和她的团队一起,在防盲治盲和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开展了大量社会公益活动,为我国视觉健康公益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她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十一五”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由于在多个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吕帆教授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个人简历

  吕帆,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