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隐身40年的中国“核司令”

科协改革进行时 2018-05-23

  在我们享受着和平富足的时刻

  不要忘记曾经为之付出一切的父辈们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下他们当中的一位

  

  他,是中国的“核司令”

  绝大多数中国人

  很少听过他的名字

  他藏身无人区20多年

  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

  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

  

  就是这位个头儿不高

  穿着旧背心、不起眼的“小老头儿”

  设计领导了包括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在内的

  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

  首次竖井试验等

  共计30多次核试验

  (中国总共进行过40多次核试验)

  成为让美国、苏联都颤栗的

  中国“核司令”

  2018年3月30日晚

  清华大学礼堂星光熠熠

  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正在进行…

  

  当分量最重的奖项2017-2018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颁发给这位毫不起眼的老人时

  在座的所有人

  都眼含泪水、起立鼓掌

  向这位隐姓埋名40年的老科学家

  致敬

  

  他就是程开甲

  今年已经整整100岁了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

  今天,一定要知道他的故事

  1

  在战火的硝烟中求学,在屈辱中发奋

  终于迎来报效祖国的时机

  1918年8月3日

  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

  一个经营纸张生意的“徽商”家庭

  祖父程敬斋期望家里能出一个读书做官的人

  因此为他取名“开甲”

  意即“登科及第”

  1937年

  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

  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公费生”

  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誉为

  “东方剑桥”的大学里

  程开甲遇到了中国科学界数位顶尖大师:

  除了校长竺可桢先生,

  物理系更是一支“王牌军”

  有中国雷达专家束星北先生

  核武器研制奠基人王淦昌先生

  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陈建功先生

  几年后,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

  成为程开甲的师弟

  正印了那句话:

  天才总是成群而来!

  

  还在大三时

  程开甲就敢于挑战难题,撰写了

  《根据黎曼基本定理推导保角变换面积的极小值》

  的论文

  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的赏识

  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Tischmash教授发表

  之后文章被苏联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

  我泱泱中华,哪里还有安放一张课桌的地方

  浙大搬了7个地方

  在颠沛流离和硝烟弥漫中

  悲愤、痛心和苦楚

  让老师和学生们更加勤奋治学

  弦歌不辍。

  程开甲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两行字:

  “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

  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

  

  程开甲在浙大的成绩单

  1946年

  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

  程开甲怀着一腔报国热血

  开始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师从当时被称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

  M.玻恩教授

  (玻恩一生共带过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4位中国学生,

  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世纪40年代末程开甲(后左1)与玻恩(前右1)、杨立铭(后中)在一起

  在爱丁堡的四年里

  他疯狂汲取先进知识

  每天除去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

  都埋头在课堂上、实验室和图书馆里

  同学们都叫他波克(Book)

  连房东老太太对这个

  不爱交际的黄皮肤年轻人也常投冷眼

  给他取了又一个外号“奶油棒冰”

  他没有工夫去咀嚼这种寄人篱下的滋味

  因为他知道,一份民族的自尊

  则需要中国人的万般努力,才能争回来!

  屈辱和苦闷都在他的沉默中变成了发愤攻读的动力

  他跟随导师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学习不同学派知识

  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

  

  1947年程开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图为程开甲(左3)与物理学大师薛定谔一起。

  他甚至敢跟自己的大师兄“叫板”

  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

  程开甲与师兄海森伯

  就学术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

  连大会主持人泡利都无法裁判

  从浙江大学到爱丁堡大学

  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让程开甲受益匪浅

  更夯实了他日后成为一名科学大家的深厚底蕴

  

  1948年,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在爱丁堡大学办公楼前留影

  博士毕业后,程开甲由导师推荐进入

  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任研究员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会就此过上平稳安逸的日子时

  一声炮响震动了整个英国朝野

  他从报纸上获悉:

  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公然进犯中国长江

  被解放军还击的炮火打伤了!

  满街叫卖的报纸

  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消息

  这件事就像一把火

  点燃了程开甲久存于心中的爱国热情:

  中国终于有希望了!

  自己报效祖国的时机来到了!

  在程开甲90多岁高龄时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仍然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的手狠狠地锤向桌子说:

  我当时看到的时候真是高兴啊!

  

  老人哽咽到不能自已,激动地说:

  我就知道,

  我们有这一天能够这样子的!

  说完这句话,

  他掩面而泣,良久不能言语……

  “走,回祖国去”

  程开甲毅然决定回国

  许多同学劝阻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程开甲

  导师玻恩甚至在他回国前的一天晚上

  和他长谈了一次

  知道他决心已定,便叮嘱他:

  “中国现在很苦,多带些吃的吧。”

  他感激导师的关心

  但在他的行李里

  什么吃的也没有

  全是他购买的建设新中国急需的

  固体物理、金属物理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2、一张纸条,程开甲三个字

  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1950年8月

  迎着刚刚升起的五星红旗

  程开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他先后在母校浙大和南京大学任教

  潜心研究物理学

  参加 “12年科学规划”的制定

  出版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固体物理学》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他还主动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论转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如今,经常会有人不解:

  “他们这代人抛弃金钱、地位,

  回国为的是什么?”

  程开甲回答:

  国外你再大也是外国人!

  

  1960年3月的一天

  程开甲正在实验室全神贯注地忙碌

  突然外面传来了同事的喊声

  程教授,快去一趟校长办公室

  校长开门见山地说:

  开甲同志

  北京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借调你

  明天就得报到

  说着,校长从抽屉里拿出了

  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

  上面写着

  二机部九所

  

  从此,这位物理学教授的命运发生改变

  他走下讲台

  在科学界销声匿迹几十年

  “程开甲”这个名字

  和他从事的核武器事业

  成为了当时中国的

  最高机密!

  3、藏身罗布泊22年

  成为中国的“核司令”

  程开甲来到九所时

  原子弹研制正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的技术副所长有三位

  朱光亚、郭永怀、程开甲

  

  1960年,苏联专家突然撤走

  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全面陷入巨大困难中

  那段时间

  为了能尽快取得原子能技术的突破

  程开甲脑袋里想的全是数据

  一次排队买饭,他把饭票递给师傅,说:

  “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

  排在他后面的邓稼先笑着说:

  “老程,这儿是食堂!”

  半夜刚躺在床上

  只要想到一个思路

  他就马上爬起来

  把问题理清楚了再躺下

  

  那时候,中国研制原子弹条件艰苦到

  以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

  来处理大量的数据

  经过无数次的研究、推算、验证

  程开甲在国内首次估算出

  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

  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科研之路容不得一点马虎!

  1962年,核试验正式提上日程

  钱三强等领导决定

  兵分两路:原班人马继续原子弹研制

  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

  程开甲听从国家安排

  放弃自己最熟悉的理论研究

  毫不犹豫转入全新的领域:

  核试验!

  

  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国核试验基地,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

  在短短两年里

  程开甲召开了近两百次任务会

  制定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

  研制了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的

  1700多台仪器和设备

  程开甲提出的“百米高塔爆炸方式”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4年4月

  程开甲带着他的人马开进

  位于死亡之海罗布泊腹地的

  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

  至此,第一颗原子弹的

  总装战役全面打响了

  

  这是一场异乎寻常的“测试”

  人测试设备的性能

  设备也测试人的技术和意志

  50摄氏度的高温、又涩又咸的饮用水

  戈壁滩上的飞沙走石

  颠簸不平的“搓板路”

  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个人

  中央决定,将原子弹试验的

  时间定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

  14日、15日两天

  程开甲既紧张又兴奋

  他的神经,每分每秒都死死绷紧

  14日晚7时20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被平稳、安全地吊上102米的塔顶

  在密闭工作间就位

  

  作为核试验基地的最高技术负责人

  从原子弹吊上塔顶的那一刻开始

  他就把心悬到半空中

  10月16日,天刚亮

  程开甲就披衣起床

  那天,他的岗位在离爆心17公里的主控站

  和张蕴钰、张震寰、李觉、朱光亚等在一起

  

  ▲第一颗原子弹主控站(左2为程开甲)

  在爆炸前,程开甲不止一次地说

  它不可能不响

  他薄薄的嘴唇颤抖着

  那样子像是对原子弹爆炸成功祈祷

  14时50分,张震寰在主控站发出口令

  全系统进入自控状态,9、8、7、6…

  在读秒声中,大家屏住呼吸

  

  顷刻,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万般寂静

  蘑菇云腾空而起

  总指挥张爱萍立刻接通周总理的电话:

  “我们成功啦!原子弹爆炸成功啦!”

  周总理也很激动

  但他镇静地反问道:

  “怎么证明是核爆炸?”

  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

  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

  只拿到很少的数据

  而程开甲领导的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

  1700多台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

  程开甲给了张爱萍一个肯定的回答:

  “这次爆炸是核爆炸,

  爆炸当量为2万吨。”

  

  这一声戈壁惊雷

  让祖国各地一片欢腾

  它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让所有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程开甲则开始了他

  长达20多年的“罗布泊时间”

  更开始了此后30多次

  与“魔鬼”的较量

  4、深入“核爆中心”与魔鬼较量

  许多人谈核色变

  说核是魔鬼

  而程开甲

  就是专门跟魔鬼较量的人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珍贵的

  曾被保密很多年的画面

 

 

  ▲

  1966年10月27日

  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

  采用的是空投的方式

  1969年9月23日

  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同年,程开甲妻子高耀珊带着孩子们

  离开江南的家,扎根戈壁

  一住就是十多年

  

  1976年,程开甲与妻子高耀珊在罗布泊红山基地

  从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

  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

  22年里,程开甲一直坚守在罗布泊

  先后主持了30多次

  各种类型的核武器试验

  这位身份高度保密的中国“核司令”

  一次又一次地震惊世界

  

  20世紀70年代,程开甲在做任务前动员

  在第二次地下核试验成功后

  程开甲和朱光亚

  决定进入地下核爆后的爆炸中心实地考察

  到原子弹爆心作考察

  在我国前所未有

  在世界试验史上也无先例

  在地下深层岩石中发生的核爆炸

  埋藏着看不见的核爆现象

  更埋藏着看不见的、恐怖的核污染

  但程开甲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左3为程开甲

  他们无惧危险

  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

  就钻进开挖直径只有80厘米的管洞

  匍匐着爬行10多米来到了测试间

  见到这里四周布满了黑色玻璃体

  就像一座怪异的水晶宫

  为了掌握准确真实的数据

  程开甲、朱光亚冒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向已被爆炸波挤扁的洞口前进

  

  ▲程开甲在地下核试验现场

  他们已顾不上自己身体

  遭受了多少核辐射剂量

  抓紧时间查看着试验中所发生的问题

  他们用自己的身体

  为中国的核武器发展

  拿到了许多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和数据

  5

  向100岁的中国核司令

  程开甲,致敬!

  中国为什么要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

  发展核武器技术?

  程开甲的回答掷地有声:

  “世界上最可靠的安全,

  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

  

  1996年7月29日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现场

  1996年7月29日

  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

  当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郑重宣布:

  从1996年7月30日起

  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程开甲得知这个消息激动万分

  他说:我永远忘不了

  过去中国人被人看不起

  受人欺侮的滋味

  有了原子弹

  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

  我们为核武器而献身

  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

  能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1999年9月18日

  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直到这一刻

  隐姓埋名了40年

  为核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

  中国“核司令”

  才第一次走进了公众视野

  程开甲三个字

  才终于不再是秘密

  

  14年后,95岁高龄的程开甲

  接过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

  荣誉证书

  

  2017年,在庆祝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

  习主席亲自将“八一勋章”

  颁授给99岁的程开甲

  

  程老坐在轮椅上

  他戴军帽的时候证书歪倒一边

  习主席先是帮程老把证书摆好

  接着更是非常敬重地俯下身

  与程老紧紧握手

  这不经意的一幕

  是对老一辈科学家最质朴

  最真挚、最发自内心的敬重和感谢

  

  99岁的程开甲院士,授勋“八一奖章”的照片!

  程老曾不止一次地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

  国家强起来

  国防强起来

  为了这个目标,直到今天

  已经100岁的程开甲

  每天仍旧伏案工作

  孜孜不倦,奋斗不已

  

  程开甲院士近照

  一个人没有脊梁

  就会站不起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脊梁

  就会永远不可能真正强大

  程开甲院士

  他将20年的岁月献给死亡之海罗布泊

  甘愿隐姓埋名40年,一生默默无闻

  他用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核弹惊雷”

  为中国铸牢了国防盾牌

  让中国人挺直了民族脊梁

  他把最最赤诚的心

  和最最热烈的爱

  全部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世纪报国路

  笑看云起时

  程开甲: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这就是价值!

  钱三强: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郭永怀:我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

  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本文综合自 | 公众号“北洋之家”、“精英说”等网络资料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协改革进行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