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由“接地气”调研想到的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接地气”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踏踏实实,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盲目行事。此处“接地气”是指:为做好2015年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结合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要求,山西省气象局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组织山西省气候中心、山西省气象服务中心、山西省气象影视中心、山西省气象决策服务中心和各市气象局开展的“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活动。1  调研活动的形式根据山西省气象局的安排,调研活动分三个组:“晋中市、运城市、临汾市”(第一组)、“吕梁市、长治市、晋城市”(第二组)、“太原市、忻州市、大同市”(第三组)进行。2  调研活动的收获2.1  特色农业遍地开花特色农业遍地开花8个字概括了目前山西农业生产的现状。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针对山西农业小省、特色农产品大省的特征,2010年,山西省委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战略,为山西的特色农业发展找准了道路。2011年起山西省级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数量以每年2 000个的速度增加,2014 年达到8 000个,占到建制村数量的28.36%,全省形成了以专业村为引领、基地县为纽带,按照“一关两山两盆地”形成以杂粮、马铃薯、蔬菜、水果、干果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布局[1-2]。其中,蔬菜产业以实施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为重点,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上党盆地、晋南盆地形成大规模、片区化的五大蔬菜产业区;水果产业以实施水果双增工程为重点,形成了晋中盆地、晋南边山丘陵区、吕梁山南麓丘陵区三大水果产业带等。在三晋大地兴起了核桃村、花椒村、桑蚕村、葡萄村、辣椒村、大蒜村、西红柿村以及全国闻名的“红萝卜第一村”、“华夏板枣第一村”等多种多样的专业村[3-9]。2.2  服务关键“三农”急需气象与农业关系密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最为直接,若发生气象灾害,则将严重影响产量,然而,随着作物种类的不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存在差异,因此,气象服务的关键期也随作物而异,除做好通常的春季、“三夏”、秋收秋种等农事关键期以及重大天气转折期的气象预报服务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果业和保护地蔬菜产业中,春季晚霜冻、夏季冰雹、秋季连阴雨以及低温寡照、降雪天气等也成为气象服务的关键期。以梨树产业为例,正常年景下,1.67hm2可获得33万元毛收入,按照8万元投入计算,可获得纯收入25万元,平均每667m2可收入1万元,即667m2梨树=0.67hm2玉米的经济收益,然而若遭遇花期冻害则只有10多万元的毛收入,除去成本基本无收入,因此,梨树开花期是气象服务的关键期之一,果农急需此时的气象服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农民生活生产安全更加受到“天灾”威胁,农民急需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2.3  对照需求任重道远在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气象为农服务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需根据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要求,向全程性、多时效、多目标、定量化等现代的气象为农业服务方向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逐步实现向定量化评估服务延伸;拓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服务领域;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影响的监测评估,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补充完善各类现代农业气象指标,建立综合性、规范化、共享性的基础农业气象指标库[10]。总之,要做好为农服务,仍有大量工作要做。4  调研活动后想到的4.1  调研活动需常态化弄清需求是做好服务的基础。多年前,提起山西运城、临汾一带通常会联想到麦棉、苹果,说起设施农业意味着种植以茄果类为主的反季节蔬菜,这次调研获取到的信息让人眼前一亮,大棚里除了普通蔬菜类外,还有西瓜、香瓜、枣树、葡萄、樱桃以及莲菜等。收集信息、了解农需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交流、气象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气象信息员的反馈等。气象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的成功研发为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得力的基础保障,若通过常态化的调研活动,将各地的特色农业布局情况也建立基于GIS平台的数据库,并做到随时调研、反馈信息随时补充,这样前提下的常规服务、专题服务、决策服务会更有针对性,使服务产品能够真正成为政府科学决策依据,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2  科研成果需落地化气象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是“三农”,政府关注的对象是“三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气象部门对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了解较深入、某些方面还有比较科学实用的影响评价指标,但现代农业出现的“三新”即: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需要气象部门提供“三新”的气候适应性评估、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气候资源潜力评估、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的实用技术,建立全生产过程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库,开展动态化、精细化的农业气象监测评价服务业务,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通过仔细研究真正解决现代农业之急需,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为农服务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气象服务职能,成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4.3  服务方式需联合化目前,各地已经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络、电话、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多媒体电子显示屏)、微信、微博以及信息员、信息栏等多种途径发布农事农情天气预报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要天气过程等,或者至少可以保证决策用户、定制用户、种植大户能够顺利获取到以上气象信息。然而要服务好热色农业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需密切加强与涉农部门、涉农高校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各自专业特长,多部门的联合攻关,立足“一县的一业”,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等,深入触及“一村的一品”,零距离跟踪,真正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体现科技服务的贡献。4.4  气象为农服务努力的方向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新型农民迫切需要针对主要作物和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长发育和重要农事活动以及灾害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农用天气预报产品;迫切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直通车”模式,让他们能够做到看天种地,连年丰收。现代农业的需求就是气象为农服务努力的方向,即:精细化、点对点、零距离。编辑:仝美玲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石建国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