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寒害及抗寒性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
低温常使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的可致使作物死亡。按照低温的不同程度,作物的受害情况有冻害和寒害两大类。冻害是温度下降到0℃以下,作物体内发生冰冻。而寒害是指0℃以上低温对喜温作物的危害。我国北方作物易受冻害,而南方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常发生寒害。在农业生产上最常遇到的冻害是霜冻。霜冻的危害程度,对于某作物的一定发育期主要决定于降温幅度、持续时间及霜冻的来临与解冻是否突然。一般降温的幅度越大,霜冻持续的时间越长,作物受害就越严重。当温度逐渐降低,作物有个适应的过程,其危害就较轻;而突然的降温伤害就严重。解冻的过程也是这样。当气温缓慢地下降到0℃以下时,作物组织的细胞间隙溶液,由于浓度低于细胞液,就先在细胞外的间隙结冰。细胞内的水分会逐渐被夺去,从而发生细胞脱水,使细胞液变浓。在低温程度较轻,时间也较短的情况下,寒害会降低细胞原生质的生活力,阻滞作物生长。恢复常温后,只要抓紧栽培管理,作物仍然能恢复正常生长。而低温时间持续太长,作物的生理机能就会衰弱,最终造成严重减产。我国南方稻作区最常见的寒害,是早稻育秧期早春低温造成烂秧,双季晚稻孕穗期秋低温引起空秕率提高。当气温降至10—12℃时,细胞原生质就由易变形的液晶体变为凝固胶体,原生质膜的脂肪凝固,细胞活性显著减弱。而当气温降低到3—5℃时,作物体内各种生理机能就会发生障碍,逐渐演变为伤害。低温使作物根系的细胞原生质的粘度增大,吸收机能衰退。寒害使作物形成叶绿素受抑制,光合作用降低;使木本植物形成层遭破坏,物质的运输阻塞。寒害还使作物正常的生化过程遭到破坏,包括破坏酶促作用的平衡及造成原生质膜的凝固。防止作物寒、冻害的办法主要是提高作物的耐寒力,改善农田小气候和采用设施栽培。耐寒性是作物在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中获得的生理适应过程。作物体内积累糖类可以提高耐寒性。但糖的作用是较次要的,最根本的是细胞原生质胶体亲水性与粘性提高,通透性与吸附能力提高,酶的活动加强,从而促进的作物耐寒力的增强。在生产上,短日照的环境或矮壮素处理,能增加作物的耐寒力。营造防护林、合理灌溉、熏烟等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缓和寒、冻害。而采用设施栽培,如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可直接有效地防止寒害的发生。编辑:贾晓琼审核专家: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农艺师 李凤岐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