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消除添加剂“误解”,有赖监管再给力

羊城晚报 2017-02-28

  据报道,在广州日前举行的食药科普大讲堂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风味化学专家孙宝国教授辨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区,“粗略估计80%以上被访问对象认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误解很深呀!”孙宝国表示,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有益无害,食品添加剂使未来食品更丰富、更安全、更健康。

  专家的话语指出了添加剂对于食品工业的积极贡献。我们的食品安全法就明确说,添加剂是能安全食用的。现代食品工业是离不开添加剂的。没有添加剂,果汁不会那么香甜,豆腐不能放多几天,啤酒不会有泡沫,蛋糕会很难吃……

  作为生活在城市已脱离自给自足经济的人们,不得不接受添加剂已经主宰生活的事实。然而,公众和专家不同之处在于,公众不是专注于化学分子式的研究者。公众作为有血有肉的人,固然有对色香味的追求,也有对回归自然、崇尚简朴不添加的理想。比如广东人喜欢生鲜活宰的食物,就是源于对于新鲜原味的追求。即使退一步,不能吃刚宰杀的东西,那么买个烧鹅、吃个肠粉,也希望是当天做的而不是冰冻保鲜过久的。

  广东人传统对生鲜的追求延续到今天,许多文艺青年在家动手做小食品时,都对人工添加物本能远离。相比之下,现代食品工业是发达国家创造的,造食物用添加剂、保存食物用冰箱、烹调食物用微波炉。这一切满足的是高效率、大规模、大路货的充饥需要。显然,这和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民族心理,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我们城市化跟随西方模式而来,添加剂这种工业化食物的伴生物随之而来。能保存一年的月饼,会战胜只能保存三天的新鲜手作饼。然而,对烹饪效率的追求,并不意味我们不懂何为好食品。习惯吃肯德基的外国人,当然无法理解中国人烹鸡怎么会有这么多种做法。或许在许多洋人心目中,鸡不过就是包含蛋白质、氨基酸、热量的一种物件罢了,还能用冰箱冻上几个月再吃。

  无论是从追随传统,还是从回归自然的角度看,尽可能远离工业化制作,都是一种顽强的民间心理。即使在国外,抗拒工厂制造、自己动手寻找食材,料理食物也是大有人在的。非要说人工添加剂的生活就是最理性的饮食模式,那么法国的红酒历史在工业化来临的那一天就该终止。因为做红酒相比啤酒是多么麻烦,多费年月,成本多高啊!

  民众对添加剂的抗拒,还是一种对添加剂在市场上失序的无奈。滥用、过量、非法添加,是很多食品商家的潜规则。主管部门固然查处了不少非法添加案,但没被查处的还有多少?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市场魔法棒下,哪个企业不会用更好的色香味去吸引消费者呢?既然无添加不可能,加一项和加十项,加多和加少又有什么差别呢?专家说挑颜色不鲜艳的、添加剂不超标就无害,这恐怕还需以监管部门执法力度与能力的持续增进为后盾。(记者 耀琪)

  (责编:靳欣怡(实习生)、姚欣雨)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羊城晚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