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微信绑架了父母的餐桌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01-25

  尽快把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送给更多的人,送给咱爸妈

  前年开始,原来很少用手机的老爷子,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迷上了微信,结果吃嘛都不放心了。

  蒸几个螃蟹,老人掰开后对着肥美的膏盯半天,看看是不是注胶的;给孩子买点草莓尝尝鲜,老爷子赶快拦住,“草莓不能吃,打药太多、致癌”;买了几盒腐竹,一直扔在那,“腐竹是硫磺熏的、不能吃”;外面买的油条不能吃,“加了明矾”……

  这些事例有的来源于媒体的报道,更多来源于微信里转的小视频。每次解释半天,老爷子拿出微信,放一段视频:“你看,微信里都这么说了。”和朋友交流,发现这个现象比较普遍。相较于年轻人,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的食品安全焦虑更容易增加。

  分析这些焦虑的案例,有的确实存在,但已经打掉整顿;有很多压根儿就是以讹传讹,媒体也多次求证辟谣过,可为啥老年人的食品安全焦虑在加重?

  目前,通过微信等自媒体传播的食品安全视频,基本上都存在监管真空:反映的是食品安全的内容,走的是网络视频的新形式,属于监管的交叉地带,也是模糊地带。

  网络是放大器、放大镜。这些视频很多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一棵葱说全行业。面对数不清的小作坊,食品管理部门监管再严,一针捅破天,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万个守法商家不如一个不良商家的黑心菜、黑心棉传得快,这是传播规律使然。

  还有一类,压根儿子虚乌有。一些微信公众号为赚粉丝,编造一些没有事发地、没有时间表的假视频,博取眼球。可很多对于视频一窍不通的老年人没有这个辨别能力。

  对于这些视频不可一笑了之,其影响力很容易从网上传到网下。对于一些流传甚广的食品安全视频,食品监管部门有必要和网信部门一起配合,查找源头。如属实,当依法依规查处;如失实,也应该以合适方式,向公众澄清,以正视听,网信部门则可依法对传播的自媒体进行查处。

  同时,食品监管部门和主流媒体,也应丰富手段,拓展阵地,加强科普,尽快把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送给更多的人,送给咱爸妈。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网-人民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