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推出音乐专辑《再别康桥》

科普中国网 2018-01-25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推出音乐专辑《再别康桥》

  首次面向全球发布中文曲目

  2018年1月26日,中国春节前夕,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青少年合唱团发布了最新音乐专辑《再别康桥》。专辑收录了19首曲目,其中包括两首中文歌曲,分别是《再别康桥》及《茉莉花》。这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成立500年以来,首次面向全球发布中文曲目。

  该专辑精选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能代表国王学院与中国之友谊的曲目,也让全球音乐爱好者能听到在国王学院大教堂录制的动人乐音。专辑的名字及主打曲目《再别康桥》,来源于中国诗人徐志摩的著名诗篇,推崇着徐志摩的诗作对于后世之影响。 徐志摩在青年时代曾于国王学院留学,随后写下了《再别康桥》,该诗歌绘制了一幅国王学院的田园景致。这首诗是很多当代中国学子在课堂上的必读诗作,每年有数百万名学生学习与诵读这首诗。它更吸引了无数中国朋友前往英国剑桥市旅行,并访问徐志摩的母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再别康桥》已有许多流行的谱曲版,本专辑所收录的版本是此诗的第一个主流古典乐曲版。英国著名作曲家约翰·拉特为此诗全新作曲,揭开这张专辑的序幕。此外,国王学院合唱团还以精准的中文咬字,完美演绎了合唱团总指挥史蒂芬·克劳伯里重新编曲的十八世纪中国民谣《茉莉花》。值得一提的是,专辑的封面图片,来自于中国江苏的工笔画家喻慧。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将于2018年在各地举办多场活动来推广本张新专辑,包括在2018年8月份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期间,举办相关庆祝活动。在上述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期间,国王学院还将举办“徐志摩中式花园”建成仪式,这将是在剑桥大学内建成的首座中式花园。此外,在这张专辑推出之时,合唱团也将在微博、微信等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启动其官方账号,与中国听众更好地进行音乐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与新专辑

  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创立于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在位时期,主要任务是在国王学院庄严瑰丽的学院教堂吟唱颂歌,圣洁的歌声至今已唱响500余年。合唱团由16位9至13岁的男孩、14位男性本科生和两位管风琴手组成,不同的音色在声音变化的过程中控制得完美无缺,团员始终保持高度的默契。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的新年演出,在英国享有与中国CCTV“春晚”在中国所齐名的地位。自1928年起,BBC广播公司开始转播其在平安夜举行的节日庆典颂歌,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收听,听众遍布世界各地。

  这张专辑《再别康桥》的选曲十分特别,除了两首与中国相关的歌曲之外,还收录了《国王学院合唱团最受欢迎的颂歌》专辑中从未发行过的全新录制版,以及由莫扎特、福莱等作曲的经典曲目,让听众能沉浸在大教堂的绝佳音响效果之中。该专辑亦收录了由国王学院合唱团中成年歌手所演绎的、更具现代感的无伴奏人声重唱曲目,以及国王学院合唱团近年于中国巡演时所演唱的、获得广大回响的欢庆曲目。

  本张专辑的发行,将与其他国王学院知名的音乐专辑齐名。这些专辑包括在英国古典专辑排行榜中第一名的《国王的乐器:声音的重生》,以及由国王学院校友盖伊·约翰斯顿所演奏的《特克勒的大提琴:从剑桥到罗马》专辑。

  该专辑的制作与发行受到了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成立于1441年, 是剑桥大学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很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和艺术家都曾在这里学习与工作过,包括经济学家凯恩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专家艾伦·图灵等改变世界历史的大学者,也包括徐志摩这样的中国诗人。

  坐落于国王学院后花园的一块大理石诗碑,近年来已成为剑桥最受欢迎的景点。石碑上刻着《再别康桥》诗篇的首尾两句。徐志摩在剑桥学成归国后,于1928年重返剑桥时写下此诗。成诗短短三年后,徐志摩殒命于一场空难,但他的诗作永存人心。离开剑桥之后的徐志摩,成为了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他的人生与诗作,与中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受到西方艺术与文学的影响,有着紧密的关联。

  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

  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由剑桥大学文化保护项目“康河计划”、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以及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发展部主办与协同支持。经过三年的发展,它成为英国境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自2015年起,该节庆每年夏天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行,旨在为中英两国当代诗人、艺术家与学者,提供一个国际化平台, 鼓励分享作品,交流观点,汲取灵感与养分,加深对于彼此文化、历史的理解。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也因“徐志摩项目”,成为了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