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201801241743000490289293192.jpg

第十期“科学+”教育主题沙龙聚焦小学科学教材

科普中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2018-01-26

  20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民网联合主办的第十期“科学+”主题沙龙在北京举行。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次沙龙是“科学+”教育主题沙龙探讨的核心话题是“如何编好小学科学教材?”,话题凸显了“科学+”教育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关键位置,以及小学科学教材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小学《科学》教材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基础,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次主题沙龙邀请了地球宇宙、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不同科技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全国多个省市的小学《科学》教研员,一线科学教师近30人,进行研讨。与会嘉宾就如何加强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共同编好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深度探讨和交流,对如何更好地完善教材内容、凸显学科核心概念等,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本期主题沙龙的主持人由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郑永春担任。

  沙龙一开始,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进行致辞。他表示,青年科学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教育工作者与科研工作者之间加强深度合作,为提高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质量付出努力。

  在本期沙龙活动中,每位与会嘉宾都进行了主题交流,就当前小学《科学》教材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编撰教材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的探讨、交流。

  其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金华指出,科学教育要将科学知识与人生价值观相结合,实现科学教育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真正贴近学生的需求实际,更好地引领学生学好科学课程。

  来自温州的小学科学老师王小梅提出,希望科学家走进小学,深入科学课程,真正发现问题,并为科学教材的编写提出更具现实性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杨蔚研究员提出,小学科学教材要注重逻辑性,并在此基础上具有启发性,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公。

  长期从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张智慧指出,科学教材要以学生的兴趣为需求,做出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内容设计,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传递科学的学科理念。

  来自浙江的科学教研员徐春建提出,希望在《科学》教材编写人员组织架构中,建立彼此沟通和了解的渠道,使信息能够畅通传递和有效传达。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罗会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李博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石承民等科研工作者代表,北京市、浙江省、山西省、深圳市、辽宁省的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代表,针对沙龙主题畅所欲言,纷纷以自己的科研、教学经历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建设性方案,不同观点在交流中进行碰撞。

  经主题研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科学教育尤其是小学《科学》教育任重道远,要把编好《科学》教材作为科学教育的重头工作,做到以教材吸引学生,以知识引领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主人翁,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真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推动青少年综合科学素质的提升。

  活动海报(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