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里加碘酸钾是“灭华阴谋”?科普中国 2016-07-05 |
中国在食盐中添加碘酸钾是一个阴谋。碘酸钾的毒性比碘化钾大10倍,全世界发达国家绝大部分碘盐中添加的都是碘化钾。中国把碘化钾改为碘酸钾是美国的推荐,这是对中国实行“灭华I3050工程”的前提。
最近微信圈里疯狂转发一条有关碘盐的消息,称中国碘盐强化使用碘酸钾是美国人的阴谋,还煞有介事的提到一个绝密的“灭华I3050工程” 我不禁诧异,绝密计划咋让你知道了呢?什么样的绝密计划会起这么直白的名字呢?想想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霸王行动?搞笑,也请你认真一点。
事实上,碘酸钾和碘化钾一样是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碘剂,它们作为碘强化剂在安全性上也并无显著差别。
盐里藏着美国的阴谋?想象力太丰富了吧
碘化钾和碘酸钾,有什么差别?
碘强化一般是通过碘盐来实现,在这其中,碘化钾和碘酸钾就是最常见的两种碘剂。
碘化钾的溶解性很好,可以雾化后喷在干燥的盐上。但正因为溶解性好,如果在装盐的编织袋受潮时,碘化钾也会溶出并吸附在袋子上,最终导致碘流失。碘 化钾的化学性质也不太稳定,盐受潮或暴露于潮湿的空气、光照、受热、酸性环境、杂质等因素都能使它氧化并失效。要想尽可能避免碘流失,需要盐的纯度高于 99.5%,水分低于0.1%,同时添加稳定剂和干燥剂,比如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氢氧化钙(熟石灰)、碳酸镁、碳酸钙等。总体来说就是碘化钾的环境适 应性差。
相比之下,碘酸钾对盐纯度和环境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而且不需要稳定剂和干燥剂。它的溶解度不如碘化钾,不太容易跑到包装袋上流失掉。当然,溶解度 低并不影响碘强化。配成4%左右的溶液,足够将盐里的碘强化到100毫克每千克的水平,而目前我国强化量是20~30毫克/千克,够用了。
碘酸钾不需要稳定剂和干燥剂也可以保持稳定。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从表面上看,碘化钾的价格比碘酸钾便宜,但如果考虑到碘流失的因素,使用碘化钾的综合费用可能反而会更高。而且由于碘流失的程度参差不齐,补碘量也更不容易把握。
谁在使用碘酸钾?
美国的碘盐确实是用碘化钾,不过用碘酸钾的也不是中国一家。下图是部分国家的碘强化政策,可以看到除了印度、印尼、喀麦隆等发展中国家,澳大利亚、德国也是使用碘酸钾。如果用国家数量来比较,估计使用碘酸钾的国家多于使用碘化钾的。
如果用人口来算,由于中印两个人口超级大国的因素,使用碘酸钾的人口也会大大超过碘化钾。
除了中国,使用碘酸钾(Potassium iodate)的国家也不少
“毒性大10倍”是怎么回事?
网上盛传“碘酸钾毒性比碘化钾大10倍”,理由来自毒理学参数“半数致死剂量”。这也挺滑稽的,食盐的半数致死剂量比三聚氰胺还小,你说谁更安全? 关键问题在于,在实际使用量下是否安全,这不是简单比较毒理学参数就能得出结论的。比方说碘化钾的安全量是100,碘酸钾的安全量是10,但实际使用量只 有1,那不就都是安全的吗?
1994年,世卫组织(WHO)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ICCIDD)根据多国经验总结,认为每天摄入0.2~0.4毫克碘是合适的,不超过1 毫克就是安全的。实际上,即使按目前全球最大的使用量推算,通过碘酸钾摄入的碘也不会超过适宜量。(当然,如果你真认为WHO和ICCIDD都是被美国操 纵的,那我也帮不了你。)
其实碘化钾和碘酸钾比较安全性的意义并不太大。碘酸钾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空气环境中是比较稳定的(不怕氧化),但在体内是不稳定的。我们身体里广 泛存在着很多天然还原剂,比如“谷胱甘肽”,它能够迅速将碘酸钾还原为碘化钾。这其实就是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甚至都不需要生物酶的参与。
科学家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即使大剂量的碘酸钾注射到血管,完全降解为碘化钾也只需要2~3分钟。如果是吃进去的,无论吃碘化钾还是碘酸钾,到达甲状腺的碘并无区别。相当多的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两种碘剂并无显著的生物效应差异。
至于说碘酸钾为啥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那是因为它是氧化剂,可以和还原剂一起制造爆炸物。但是以碘强化那点量,你想在厨房放个烟花?你想得太多了。
补碘需适量
当然,无论用碘化钾还是碘酸钾,都需要根据人体需要确定强化量。这里面的影响因素其实挺多,比如水碘本底值、缺碘程度、盐摄入量、膳食结构等等。除了水碘本底值相对稳定,其他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因此碘盐强化政策也需要不断微调。
比如十年前我国居民的盐摄入量大约是每天12克,通过十年的健康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如果继续降到膳食推荐量的6克左右,意味着通过食盐摄入的碘也要降一半。到那时,食盐加碘量说不定还需要提高呢。
谣言破解。碘酸钾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碘强化剂,只要添加量适宜,它的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说食盐添加碘酸钾是“灭华阴谋”实在太牵强。
责任编辑:六千
下一篇:湿巾能用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