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皮肤表面到底有多少细菌?

2017-02-10

 

  搜狐健康 编译 / 周亦川

  两、三天不洗澡,身上到底有多少细菌?

  有些事情我们往往并不在意 —— 据《每日邮报》报道,在我们的身体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细菌生存,并且生长、繁殖,以色列雷霍沃特魏兹曼科学院研究人员指出,平均下来每个人体细胞能分配 1.3 个细菌。有一部分细菌是有益的,帮助人体消化以及代谢废物的处理,而有些则会传染疾病。

  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生活在头发上、嘴里、皮肤、肺部,包括一些有益菌以及一些很可怕的细菌等等,这里 Dennis Kunkel 博士就给了它们一个合影。从图片来看像是一幅艺术照,但这就是在我们身体表面以及体内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幅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画面,展示了生存在我们皮肤表面 10 种不同的有益菌。

  我们的皮肤群聚着大量的细菌,大约有 1000 种之多,而绝大多数生存在我们的表皮细胞表面。身体比较潮湿的部分,比如耳后、脖根、鼻孔或是肚脐,这些位置的细菌密度是最大的;而比较干燥的部分,比如前臂、手掌也会有细菌生存,只是细菌种群要比上述的潮湿部位要少很多。

  在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很少对我们造成健康的威胁。为了自我生存,它们会在表面形成一层粘附的生物膜,保护自身不受化学物质,或其他的有害物侵害。

  当然,有些体内植入外来物质的人,也有可能被这种细菌感染,比如插入导尿管、假体、起搏器或假肢等,需要警惕这种危害。

  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一种皮肤表面常见的细菌,另外在鼻腔、呼吸道也能够发现。这种细菌可以引起很多种疾病,比如它是皮肤以及软组织脓肿、疖以及蜂窝组织炎的首要原因;另外,这种细菌在体内也能够导致血液感染、肺炎、骨关节感染等一系列疾病。

  在皮肤以及呼吸道还有一种细菌就是化脓性链球菌,一般情况下不会引发感染,但如果免疫功能下降的时候,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这种细菌感染后会在脸部、手臂或腿部表皮形成黄色的痂,而更严重的还会导致猩红热。这种细菌又被称为“食肉菌”,因为它会侵蚀感染的组织,引起坏死性筋膜炎。

  2013 年,挪威科学家在挪威海入口发现了一种很独特的细菌:藤黄微球菌,这种细菌可以吸收 350~475 纳米波长的射线,而这种射线可引发 DNA 突变引起黑色素瘤,因此,这种细菌又被称为“超级防晒菌”。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提取这种能够吸收此波长的基因组,之后可以对一些黑色素瘤等癌症的高危人群起到保护作用。

  这种球菌虽然是很可爱的浅蓝色,但名字很难听,叫屎肠球菌,是皮肤表面一种有害菌群。除了皮肤表面,还在胃肠道大量繁殖。

  在我们的毛发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菌,皮肤表面的细菌也可以深入毛囊,因为那里有更多的油脂。痤疮丙酸杆菌就是毛孔深处常见的一种细菌,它们从毛囊吸收油脂作为养分,环绕着发根生长。这种细菌可能会引起普通的痤疮,但有害性并不大。不过由于这种细菌的繁殖激活了免疫系统的攻击引起皮肤炎症红肿,不如说这种免疫反应造成的危害更大一些。

  大肠杆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细菌,但“名不副实”,在手上、嘴部、鼻子乃至发根都会有这种细菌的繁殖。绝大部分的大肠杆菌是无害的,但其中一部分菌株毒性很大,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泌尿系统感染、旅行者腹泻以及医源性感染。

此图是大肠杆菌在电镜下的样子,它们在皮肤表面乃至皮肤毛囊生长。

  我们的皮肤表面存在大量的细菌,可以说,不论是防治毛囊炎或是痤疮等多种皮肤的小毛病,做好有效的皮肤清洁都是最重要的。搜狐健康自媒体人刘永生教授提了几个清洁皮肤的小建议:

  一:脸部出现了这种疾病后,应该注意彻底的洗脸,然后使用一些化妆品,为了避免病情的加重,要注意化妆品的选择,少涂抹一些粉类的东西,避免造成皮肤受到刺激,把毛囊堵住,造成了病情加重,或者是长时间的在阳光下暴晒,都会导致硬结部位重新长出痘痘。

  二:注意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饮食方面,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的东西,平时要多喝水,少吃油腻和油炸的食物,而且对于生冷的东西也要少吃,避免导致肠胃出现问题,平时穿衣方面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对于患者来说,避免导致患处流汗多,造成患处被捂到,平时不能经常的息肉,也不能传太紧的裤子,避免磨破。

  三:要保证皮肤的清洁,这也有助于增强体力,避免外伤的出现,头部出现了这种疾病后,要注意保持头部的干爽,注意休息,不能长时间的熬夜,可以使用一些药物,但是不能用激素类药物,避免产生长期依赖,一定要注意卫生,保证睡眠,平时要勤换衣服,保证室内的卫生,室内不能太干燥。

  原文地址: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4113666/Stomach-churning-images-reveal-gruesome-bacteria-lurking-hair-skin-lungs-gut-mouth.html#ixzz4XhnG4LJP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