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诊疗有了新思路 新型纳米探针为何与众不同?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7-12-22

  哈尔滨医科大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申宝忠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上发表论文,报道一种经呼吸道途径递送新型多功能纳米探针实现肺癌高灵敏检测的新技术,用于多核、多模态磁共振检测肺癌的相关研究工作(Theranostics 2018; 8(2):563-574.DOI: 10.7150/thno.21466),并被选为发表当期的封面文章。

  肺是生物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肺癌主要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肺内分布着树枝一样分叉的支气管,相邻肺泡的两层上皮细胞膜之间分布着致密的具有高通透性的毛细血管。肺独特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特点为经呼吸道途径递送探针进行肺癌分子成像带来巨大优势。全氟化碳是一种优异的MRI 成像示踪剂。F 是位于氢后最适于MR 成像的原子核,正常体内含氟成分很少,在活体研究中引进氟探针测定时无本底信号干扰,这使得19F-MRI 可直接测定目标组织或器官中的探针及其代谢产物水平,(1H/19F)-MRI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形象的称为"热点"MRI。该项研究是首次通过呼吸道途径递送全氟化碳纳米探针通过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肺癌检测的报道。该研究团队使用了具有光学成像、1H-MRI、19F-MRI多种模态成像能力的全氟化碳纳米探针在细胞、组织、活体不同层面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经呼吸道途径递送PFC纳米探针比传统方式MR信号提高了214%,并且在长达72小时的检测时间窗内肿瘤区信号均持续增强。该研究为肺癌成像和靶向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基于纳米递送系统递送策略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预期该新途径的探索将在肺癌的早期预警、疗效判定、诊疗一体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临床转化价值。(杨海全、王凯)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