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输液时乱调滴速,可能要人命?输液时千万别做这些事

2017-04-01

  输液时乱调滴速,可能要人命?输液时千万别做这些事

  万物复苏的春季,

  致病菌也跟着活跃起来。

  加上天气多变,

  疾病很容易找上门,

  有些病甚至需要输液治疗。

  可是在输液过程中,很多人不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殊不知这样会给自己埋下健康隐患。

  输液相当于一次微小手术

  很多人认为“输液见效快、疗效好”,一生病就去输液。

  其实这样做会让身体付出很大代价,因为输液相当于一次微小手术,会刺激血管、增加心脏负担,甚至有可能感染。

  在医生眼中,需要输液的主要有这4种情况:

  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如口腔或喉部有损伤,难以口服药物时;

  消化功能不好,胃肠道吸收差,口服无法有效吸收时;

  紧急状态下,危急重症患者口服药物不能缓解时;患皮肤类疾病,但外用药物无效时。

  建议大家治病时最好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若病情需要输液,那在输液过程中一定要知道下面这三件事。

  输液时必须知道的三件事

  医生说不要随意走动,有些人觉得走一走有什么关系;医生说别随便调输液速度,有些人觉得我以前就这样也没事。

  其实医生只言片语的叮嘱中大有深意,今天就跟你说说医嘱里的“内情”。

  输液速度不能随便调

  临床上,输液速度是由医生或护士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种类等方面因素来确定的。

  如果自己调了,就有可能带来一些临床危害。

  自行调节速度不当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静脉炎,引起过敏反应,加重心脏负担等等。

  那正常情况下,输液速度是多少?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形,还有具体的病情,调整一个大概的速度。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常在每分钟40-60滴,小儿、老年人速度要慢一些,小儿每分钟20-40滴,老年人不宜超过每分钟40滴。

  如果患者有心肺疾患,输液速度宜慢,一般控制在每分钟30-40滴,以免流速过快引起心脏负荷加重,出现心衰或肺水肿。

  如果患者脱水严重或失血过多引起休克,则要快速补液以补充血容量。

  临床上,还有不少药物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常用的有硝酸甘油,一般浓度下常以每分钟8滴、10滴或15滴的速度进行点滴。

  如果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药物剂量过大,则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搏动性头痛、颜面潮红、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其次,硝普钠也需严格控制滴数,根据患者血压调节,过快可使血压急剧下降。

  输液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操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患者不能随意调节输液速度。

  输液管里进气泡不要紧张

  在输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输液管道里有气泡的情况,很多病人见到一点气泡进去,就开始担心害怕。其实不必太过担心。

  空气进入静脉确实有可能造成栓塞,并导致死亡,但是一般输液不会有造成死亡那么多的空气进入体内。

  以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为例,需要将120ml左右的空气1分钟内输入到血管中,才有可能会导致死亡。

  而且目前的输液器已经先进到可以过滤掉输液管中的小气泡了。

  另外一方面,一般在输液瓶中液体即将输完时,更多的可能是发现血液回流到了输液管中,而不是空气输入到了血管中。

  因此空气问题不用过于担心。

  四处走动增加意外风险

  输液时留在病房或输液室,能更好的应对发热、空气栓塞、过敏反应、跑针等输液突发状况,四处走动则会增加这些风险。

  1

  针头移位或脱出

  输液时离开医务人员巡视,一旦发生输液针头脱出、移位、漏液等现象,

  会导致药物外渗,皮下肿胀、疼痛甚至静脉炎,增加痛苦,延误治疗。

  2

  增加感染风险

  输液本是无菌操作,输液者四处走动可能导致环境中的致病菌及过敏原进入体内,引起感染,增大过敏的风险。

  且在医院随意走动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

  3

  药物成分被破坏

  有些药需要避光,如果四处走动让输液瓶暴露在阳光下,

  药物成分容易受到破坏,药效降低,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4

  妨碍医生抢救

  过敏体质的患者和儿童,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较大,

  若在远离医护人员的地方出现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能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输完液也不能掉以轻心。

  刚输完液半小时内,不要用被扎针的手测血压或手提重物。

  输液后,如果局部出现淤血,可在24小时之后热毛巾湿敷促进吸收,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本文节选自生命时报,丁香医生,央视财经,健康时报。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