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防控技术要点
葡萄霜霉病在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葡萄病害。近年来,随着广西葡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霜霉病对广西葡萄产业,尤其是石漠化山区等无法进行避雨栽培产区的葡萄产业造成的损失也在加大。现将葡萄霜霉病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一、为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在苗圃和葡萄园都可发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叶片、新梢和幼果等幼嫩组织。叶片受侵染初期,出现水渍状、半透明和不规则的斑点,随着受害程度的加深,斑点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呈黄色至褐色,多个病斑相连,最终形成大块病斑,空气湿度较大时,有白色霜状霉层出现于叶片背面,病斑处慢慢变褐至干枯,最终叶片提前脱落。新梢感病初期,有半透明水渍状斑点出现,然后病处略微凹陷,呈黄色至褐色,空气湿度较大时,病处有白色霉层产生。发病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甚至枯死。新梢、卷须、叶柄、穗轴受害时,初期形成褐色半透明水渍状的病斑,后呈黄色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霜状霉层,但较少。空气干燥时,病部略凹陷、干缩。新梢染病弯曲,上部畸形,最后干枯脱落。小花、花梗受害时,最初形成浅绿色病斑,渐变为深褐色,后病部着生白色霉层。开花前后,花穗腐烂脱落。幼果受害,从果梗开始发病,果粒长到豌豆粒大时呈灰色,潮湿时果粒表面布满霜霉。果粒着色后较少感病,但病果梗可以传染给老果粒,病粒变褐色,但不形成孢子。白色品种病果粒呈暗灰绿色,红色品种则为粉红色,病粒僵化开裂,但成熟时病粒变软、皱缩脱落,留下干的梗疤。部分穗轴或整个果梗也会脱落。
二、发生规律
葡萄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葡萄单轴霜霉菌侵染形成的卵菌病害。发病初始期在每年的3~4月,盛发期在5月上旬左右,6~8月是第二次发病盛期。如果在这期间救治不及时会对整片葡萄地带来极大的损失。
葡萄霜霉病会随着时间不断的增加而侵入到土壤中,从而破坏葡萄的生长土壤。霜霉病原菌常常会在叶面上停留过冬,等到第二年初进行再次传染。该病害对于温度的要求不高,只要土壤表面的湿度越来越大,那么整个土壤中的病原菌就会逐渐增加。一般来讲,霜霉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两年左右,等到来年气温回升之时,会再次袭击整个葡萄园。
三、发生流行条件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当地的天气条件、土壤及寄主等因素有关,如多雨天气、多雾天气,以及潮湿、冷凉天气,在地势低洼、植株低矮、荫蔽处易发病。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幼芽中或者是随病叶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孢子囊产生新的游动孢子,借风和雨进行传播,自叶背侵入,进行初次侵染,经过7~12天潜育期,进行2次侵染,在1个生长期间病菌可以多次重复侵染,造成霜霉病大发生。所以植株过密,以及棚架太低,通风透光不良,或者偏施氮肥,树势衰弱等原因都会造成葡萄霜霉病发生和流行。
四、防控技术要点
1.防控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安全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2.防控方法
①田间管理。冬季清园剪除病枝,剥去枯死老树皮,进行全园深翻,清除杂草并带离园区集中销毁,并对基部枝干涂白。采收后及时修剪,清除病枝病叶并带离园区集中销毁。避雨栽培模式下,空气湿度大时,在无雨的时间段应及时揭开棚膜降低湿度。
②物理防治。在膨果期,果粒直径达0.5厘米时进行疏果、疏穗,采用广谱性杀菌剂喷雾消毒后,及时用葡萄专用果袋进行套袋。
③化学防治。在萌芽前及采收后,喷施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萌芽期喷施30%吡唑·福美双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40%多福可湿性粉剂320~400倍液;展叶至开花期喷施1%恶酮·氟噻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花后喷施71%乙铝·氟吡胺水分散粒剂400~5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绿果期喷施24%霜脲·氰霜唑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转色期喷施28%井冈·嘧菌酯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28%波尔多液悬浮剂150~200倍液。施药间隔期为7~14天,不应在高温时施药。
作者: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 郭荣荣 张 瑛 韩佳宇 曹雄军 盘丰平 谢蜀豫 白先进 谢太理 时晓芳
来源:广西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