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是人工参与构建一个水稻与鳖、鱼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能量循环和生态平衡,很大程度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获得绿色优质稻米、鳖及鱼类。其本质是充分利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等,使稻田生态系统、结构、能量流动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使稻田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其中水稻作为稻-鳖-鱼共生系统中的主体,吸收太阳光能和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产出稻米;鳖和鱼作为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能量流动的中间“桥梁”,协调了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之间关系的作用,它们摄食稻田内的杂草、浮游生物等散落的“能量”,转化为水产品的同时,其排泄物又能够为水稻的正常生长提供养分。这种共生系统的关键在于物种生存空间的科学分配和食物网的合理搭建,能够获得绿色生态的食物产品,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1 稻田改造与建设1.1 稻田选择用于“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的稻田,应该根据中华鳖及投放鱼种生活习性为主要依据进行选择,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溶氧量至少4mg/L、pH值7.5~8.5的清新无污染的水体;土质良好、土壤肥沃、保水和保肥性好的稻田。一般来说单块稻田以3~10亩为宜。
1.2 稻田改造1.2.1 挖建鳖、鱼沟常见的有三种:环形沟、中间沟和对角沟。沟面积不能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根据稻田块形状大小来选择沟型。环形沟离田埂5~6m沿稻田四周开挖,沟宽2~3m,深1~1.5m。小点的田块建议选择一边正常开沟,另外三边开浅沟。大点的田块还可在中间开挖稍浅些的十字形或井字形的沟;另外为避免套养的鱼吃鳖食,环形沟中每隔10m左右放置一块水泥瓦,作为中华鳖的晒背台和饵料台。水泥瓦宽0.6~0.8m、长1.5~1.80m,一端固定在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中15 cm左右,形成一个利于鳖爬行的斜面。另外如果有需要在环形沟上修建机耕通道,方便以后机械生产。(田埂高于稻田面0.3m,通过控制环形沟和稻田里的水面来控制鱼、鳖进出稻田。)
中间沟是在稻田的中间开挖条形鳖沟,宽5m,深1~1.5m;对角沟在长边的对角位挖两条鳖沟。
1.2.2 进、排水系统的完善及防偷防逃设施的建立进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进、排水口最好呈对角线排布,每一个块稻田单独设置一个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要用密网围住,进水口用6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稻田。另外在离田面15㎝处的田边上,一般使用直径为15.24㎝的管。
为防止稻田中鳖逃离,田埂上可用石棉瓦或瓷砖四周封闭,埋入田埂泥土中约15㎝左右,露出地面的部分要保持在70㎝以上,每两块石棉瓦或瓷砖连接处打一个固定用的木桩或者金属管。稻田四角转弯处最好做弧形处理并在转角处的顶部固定一块塑料或者金属片,以防止鳖堆积沿夹角爬出逃走。
2 水稻栽植2.1 水稻品种选择一季稻、双季稻均可,其中一季稻以选择生育期长,收获期在10月底或11月上旬的中迟熟晚粳稻品种为佳。除此外不论是一季稻还是双季稻选择栽种的品种总体上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分蘖力强、叶片直立、株形紧凑、茎秆粗壮、抗倒、耐肥、耐盐碱、耐淹、抗病虫能力强等。
2.2 水稻的栽种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技术,机插或者手插。
3 鳖、鱼放养3.1 鳖苗、鱼种的选择关于鳖种的选择,要选择受当地消费者欢迎的品种。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背甲颜色光亮、腹部光滑平坦运动迅速敏捷、爪子锋利、体格健壮,行动活泼,反应灵敏,用手拉其后腿能有力缩回、将其腹部朝上可迅速翻身。
对于套养的鱼,可以选择鲫鱼(芙蓉鲫、湘云鲫)或鲤鱼(荷花鲤)。其适应性强、生长较快,都是适合稻田养殖、能够与鳖良好共生的品种。在选择鱼苗时,应选择尾部肌肉厚实,色泽鲜明,鳞片、鳍条完整无损,体表没有伤痕和寄生虫,规格整齐,体色一致,明亮有光泽,身体茁壮,游动活泼的鱼苗。结合市场等实际情况考虑。
3.2 鳖种、鱼种的投放为杀灭有害生物净化水质,在放养鳖、鱼之前必须进行清渠消毒(除新挖建的环形沟),最好使用生石灰,也可以用市售消毒剂按产品说明进行消毒。鳖苗放养前,用(3~4)%浓度的食盐水浸泡5min或用(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沥干水后投放。鱼苗放养前可用聚维酮碘消毒液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消毒,去除携带的病毒、病菌、寄生虫等。
放养时间为水稻移栽后的15~20d,每亩放养平均重量为300~500g的鳖50~100只、平均体长为8~12cm的套养鱼种30~50尾为宜。推荐全雄养殖,雄性中华鳖较雌性更具经济价值,其生长速度快、可食用部分多,更受消费者青睐,同时避免性成熟后雄鳖会因求偶相互撕咬,鳖体受伤感-染,影响鳖品质。
3.2 水草移植在环形沟内栽植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鳖沟面积的25%左右。
4 田间日常管理4.1 水位及水质调控根据水稻和鳖不同生长期的不同生长需求,适当地增减水,稻田水位一般保持10~15㎝(晒田期间保持干田)。若水稻栽种前就已投放中华鳖苗和鱼苗,为防止鳖和鱼进入稻田田面啃食破坏水稻,在前半个月左右,环形沟水面不宜高于稻田田埂。水稻栽种半个月后按照正常水稻水分需求进行管理。高温季节,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要保证水位在20㎝以上。水稻收割前半个月,将田间水位控制在稻田面以下晒田,使鳖和鱼回到环形沟内。水稻收获后立即灌高于稻田田面30㎝的水,方便中华鳖和鱼捡食掉落的害虫及虫卵。在养殖的过程中实时监测水质,根据实际需要泼洒微生态制剂来改善水质,并定期加注新水(保证每次换水不超过原水的1/5,先排底水再加新水)。
4.2 饵料投喂在沟内投投放螺蛳,4月和8月,每月每亩投放活螺蛳150~200kg。活螺蛳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3min后下池。投放螺蛳可以降低稻田浮游生物量,净化水体,维护水质清新。稻田内的害虫也是鳖的饵料。除此外在田埂周围每隔20m左右设置一盏诱虫灯(太阳能),自中华鳖投放稻田每天傍晚开启,中华鳖可以采食新鲜昆虫活饵料。在中华鳖生长高峰期依据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补充饵料,动物性饲料主要为小鱼、小虾、新鲜白鲢肉或动物内脏(严禁投喂甲鱼内脏),植物性饲料主要为南瓜,麸类和饼粕类等。日投喂量为鳖体重的5%~10%,2次/d,分别为上午9:00(日投喂量的40%)和下午18:00(日投喂量的60%),一般1.5h左右吃完。当水温降至18℃以下时,停止饵料投喂。
4.3 病害防治鳖是稻纵卷叶螟和褐稻虱等害虫的天敌,在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中不需要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特别防治,除此外应适时晒田。如若实在需要施用农药,要尽量选择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及用药次数,不连续用药或不连续施用同一种药剂。采用喷雾的方式施药,在施药时要保持喷雾器的喷头朝上,减少农药落在田面以及水中。施药后要及时排水,减少田中水体的农药残留量,并及时灌注新水降低水体污染,保证鳖和鱼安全生长。
关于鳖、鱼,要严格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进行病害防治。密切关注水质、鳖和鱼的活动情况,适时换水,15~20d对环形沟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常用的消毒材料一般为生石灰和漂白粉,以预防疾病发生。高温季节,天气多变,雨水多,要增加消毒次数。根据实际情况每5d左右对环形沟进行。必要时用敌百虫、灭虫灵等渔用杀虫剂消毒1次,减少鳖、鱼发病概率。一旦发现疾病就要及时治疗,对于患病严重的要进行隔离处理。
5 小结绿色、安全、高效生产己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流方向,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意识日渐增强,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绿色生态循环产业,能够有效保障稻谷生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的效益显著高于稻鳖、稻鱼和水稻单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推广价值。
但稻-鳖-鱼共生系统具有较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一定的风险,其投入较大,且对技术掌控程度要求较高。因而,发展稻-鳖-鱼综合种养,还需了解并熟悉鳖的繁殖与生活习性,并需要精准把握周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养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