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城市与减灾》| 王大伟:应急学及其学科特征研究

防震减灾科普基地
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收藏

王大伟,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9 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城市防灾减灾、生态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4 项,先后主持城市规划与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20 余篇,出版专著1 部,各类专利12 项;多次获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金奖、银奖。

灾害是指自然异变产生的或人为影响诱发的, 对人类及其社会经济系统具有严重危害的异常现象或事件,前者称为“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及其灾害链(徐锡伟等,2021);后者称为“安全事故”,根据伤亡人数可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 个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2007)。

灾害具有扩散、链式、复合、跨类演变的特征。应急是面向灾害的防控与救援行为,应急学是应对灾害与灾害链的系统科学。

一、“应急学”概念

(一)概念的由来

本文所说“应急学”有别于当前广泛使用的“应急管理学”(张海波,2020 ;颜烨,2019)。“ 应急管理” 概念源于美国的“Emergency management”。中美两国对“应急”概念认知有本质不同,中美应急学科发展方向也将有所不同。

美国应急管理概念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末, 后在2000 年出台了《灾难减除法》(Disaster Mitigation Act ),对应机构是国土安全部下的联邦应急管理署(庞宇,2012 ;夏保成,2009)。

在传授基本理论和规范救援流程的同时,美国应急管理着重个体能力培养,偏重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认知技能、处置能力及协调沟通的能力(Cwiak,Carol,2014; SULLIVAN D K., 2009)。

我国应急管理学的名称在2006 年左右才出现(计雷、池宏、陈安等,2006),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和突发的疫情面前,党和政府认识到防灾减灾需要系统性理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指导,于是基于安监局、消防局和地震局之上的应急管理部应运而生,应急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任务也陆续展开。

中国应急学科的诞生蕴藏着安全科学的底蕴,担当系统性防控灾害与灾害链,以及应急救援机制体制建设的历史使命。

“应急管理”从字面上看属于管理科学范畴,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无可非议,但无法代表或覆盖中国应急行业丰富的科学、技术、工程内涵(钱洪伟等,2021)。因此,本文主张学科名称以“应急学”替代“应急管理学”。

二、我国“应急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应急学的教学、科研、机构发展历史角度,可以将中国应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详见表一。

表1 “应急学”学科发展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是建国之初到60 年代末,以煤炭工业部干部学校、北京矿业学院、山西矿业学院、西安矿业学院为代表,建立了煤矿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体系与科研体系。

第二阶段是从70 年代初到90 年代末,以防灾科技学院(地震和地质灾害)和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灾害与防控)为代表的高校,拓展了灾害研究范围,构建了“应急学”学科雏形。从政府到企业,从科研院所到普通百姓都逐渐认识到灾害与灾害防控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

第三阶段是从21 世纪初到2018 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受2003 年非典疫情和2008 年5·12 大地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美国“应急管理”的启发,以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河南理工大学、西北大学等一批院校和学者为代表,开启了中国应急管理学的大门。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崛起、各学科知识迅速迭代更新的20 年。应急基础知识和理论也伴随着安全科学与工程、消防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而成长。

第四阶段是2018 年应急管理部成立至今,是应急科学快速发展和多学科整合阶段。应急“管理”的内涵逐渐倾斜到“系统工程” 而非“项目管理”,各种分属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加速融合。以信息科技推动应急管理水平进步、提高应急能力的思路和工作框架体系逐渐明晰,一批电子和自动化领域的科技企业成为应急学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力军。

回顾应急科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体制机制的优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文化根基和“防患于未然”的安全观思想,注定将走出一条有别于欧美国家的应急科学道路。坚持兼容并包、自主创新、立足国情、自我完善,将成为中国应急科学发展的宗旨。

(二)“ 应急学”与“安全科学”“公共管理学”的相关性

目前与“应急学”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各类突发事件机理规律、事故发生演化和防治方法的“安全科学”;二是研究各类管理主体行为及其规范规制的“公共管理学”下设的危机管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

“安全科学”对“应急学”的主要理论贡献首先是生产安全事故孕育发生演化的机理规律,以及灾害物理、灾害化学、灾害毒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积累,这些规律和基础理论既可用于事前预防准备,也可用于事中应急响应处置和救援。

其次是其二级学科“公共安全”项下的“公共安全监测监控”“公共安全预测预警”“应急决策指挥”“应急救援”4 个三级学科, 内容完全属于“应急学”的范畴。但“应急学”的范畴除了人为事故以外,还将气象、洪涝等分散在多个其他学科中的自然灾害发生机理规律和应对策略、措施等内容也纳入本学科中来,这是传统安全学科所未能涵盖的知识板块(姜传胜, 2020 ;颜烨,2019)。

“应急学”与“安全科学”不可分割。基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方式方法是被动的,无法彻底消除灾害及其附属问题。因此,基于“安全目标”的适应性管理与防控措施是“应急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危机管理学”中的危机预警、危机诊断、危机预案、危机沟通、媒介管理等工作方法,也是应急学科必须研究的内容。但“应急学”的应急管理是从政府体制、应急机制、法律法规、群体动员等更加宏大的视角研究应急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由于灾害本身的复合、链生、跨类、演变的特性,任何一次应急行动都是上述知识内容融合应用的过程。

应急学的研究范畴比传统安全科学和公共管理学更加宏大, 研究内容更加多元,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的目标是实现灾害可感、事故可防、防灾有章,减灾有效、救援有法、损失可控、重建有序、评估有据,最终实现对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应急学”概念与学科设置

(一)基本概念

“应急学”知识体系绝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现有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应急学科应依据灾害防控与应急救援的作业逻辑,重新梳理和架构多专业知识体系,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实用高效的专门技术方法体系。“应急学”的理论体系与专门的技术方法体系,应该是由次一级学科支撑的。

“应急学”围绕灾害认知、防控、救援、重建、安全管理等内容展开研究,以常规灾害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应急救援体系与能力建设为重点的交叉型学科,学科知识体系具有动态开放特征。灾害防控学、应急技术、应急管理是“应急学” 的三大知识板块。

“应急学”学科设置架构示意图

灾害防控学主要研究各类灾害的“孕灾—突发—发展— 演变—结束”规律、特征、动力、机制等内容(毛德华, 2011),同时还研究防灾减灾工程与技术。

应急技术同样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应急救援中的指挥、工程、医护、信息、装备、演练等内容。

应急管理是面向应急行业的宏观架构设计、法律法规编制、人力资源组织以及应急预案与绩效评估等。

1. 灾害防控学

灾害防控学作为“应急学”的二级学科,可以细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自然灾害防控学与安全工程学。两个专业方向一方面围绕灾害成因与演进规律开展研究,一方面围绕灾害防控工程与安全管理技术开展研究(任爱珠等, 2014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2020)。

自然灾害防控学是面向地震、火山、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台风、冰冻、雷电、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控的科学知识体系。上述灾害往往引发有害物质泄漏、爆炸、坍塌、漏电、溃坝、掩埋等链生灾害和跨类灾害,需要结合防灾减灾工程一体化考量。

因此,自然灾害与灾害防控工程应作为整体,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专业课涉及地质、地球物理、城市规划、建筑、水利、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等。

安全工程学主要面向矿山、火灾、危化品、交通、环保等突发事故。安全事故往往伴随着安全设备设施的失效与人员管理缺位,因此安全工程的研究应将致灾因子的研究和安全管理规范研究融合为一体。专业课包括矿山安全、化工工艺基础、电力工程、安全设备工程、人机工程学、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等。

无论是自然灾害防控学还是安全工程学,都将深入对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总体特征、动力学机制、演化及其时间、空间分布规律、灾害系统的群发与链发的机制规律的认识。同时,随着各类工程与安全设备设施的建设,人类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和生产事故的防控能力都将稳步提高。

2. 应急技术

应急技术可以细分为应急指挥学、救援技术与装备两个专业方向。

应急指挥学是应急救援的核心,是根据灾种不同,形成的系统救援理论与方法。应急指挥学应系统研究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规律,从物资、人员、装备、工程、心理等多角度入手实现减灾,组织灾害重建工作。专业课程包括指挥学、物流学、场地设计、信息管理、绩效评估、预案编制及辅助决策技术等。

救援技术与装备是应急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监测预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勘察测绘技术,通信技术与装备、驾驶技术与装备、侦察技术与装备、医护技术与装备、消防技术与装备以及应急演练等。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救援过程将从以武警和消防官兵为主转变为以工程师为主。计算机仿真推演、物联网等课程也将纳入应急救援专业课程,应急救援将从劳动密集型救援转变为知识密集型救援,从灾害被动应对转变为基于预案的灾害全程智慧化管理。

3. 应急管理学

应急管理学是目前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分为应急项目管理学与应急公共管理学两个领域。应急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政府组织机制体制的合理、规章制度的健全,更需要全社会应急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以及应急项目的科学管理,应急管理学即是面向上述内容的知识板块(闪淳昌等,2020)。

从应急实战的角度,应急需要政府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从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的角度保证灾前预警及时准确,灾害防控工作充分完善,群众接受社会动员有序转移,海量应急物资有序调度,专业救援队伍积极响应,灾后重建有章可循, 灾后评估有法可依,上述工作都需要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应急管理学的研究要求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合。

三、应急学社会服务体系

学科的社会服务体系代表了学科的价值与发展潜力。“应急学”虽然尚未完成自身建设,但社会服务体系与能力早已有之。

应急学社会服务体系示意图

(一)政府管理机构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推动应急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政府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机构, 是管理学视角下的应急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实践者,也是学科发展重要的推动者。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国务院应急领导小组—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市应急管理局—县应急管理局的五级应急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是应急行业与产业的中心,是学科社会组织形态的核心。

(二)我国“应急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目前应急行业出现的专业咨询服务与科研机构看,未来将至少呈现国家级咨询服务机构、地方咨询服务机构与社会化咨询服务机构三种类型。

国家级咨询服务机构统筹全国应急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大科学问题攻关以及跨区域性应急课题。

应急管理部组建了四个研究院——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和城市安全研究院。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主要面向自然灾害成灾机理和风险防控理论研究,偏向复合链生自然灾害叠加放大效应的认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与救援技术方法和装备研发及城市跨类灾害的防治。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面向人为灾害,偏向灾害辨识、评价、监控、监管及应急救援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尤其重视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信息研究院在关注能源、安全生产、矿产安全等内容的同时, 尤其强调应急信息技术和煤矿机器人的研究。

城市安全研究院重点关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镇建筑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城市建设行为。四大研究院初步构建了应急学面向社会开展咨询服务的知识架构,将引导和推动社会性咨询服务机构的成长。

地方咨询服务机构面向本土灾害特征与应急需求,研究具体的本地化应急预案,为应急工作提供全流程的本地化服务。例如河北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院,深圳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成都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等。

这些地方城市安全研究院更突出所在区域常见灾害的综合、系统的应急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其研究的共同之处是都有面向已有城市生命线工程,开展风险评估、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预案、灾后重建方法等研究,是一种面向工程事故的应急方法体系研究。

社会化咨询服务机构目前比较弱小,并多与其他行业共生,如城市规划咨询机构同时开展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 建筑设计机构履行建筑安全的研究,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机构负责区域性防洪等水利设施建设等。应急领域社会化咨询服务与研究机构的出现与发展将随着研究机构越来越深入地挖掘城市需求与行业价值,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专业救援组织

专业救援组织的职业技能属于“应急学”的“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方向,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灾害发生后,消防、武警、军队是应急处置与救援的主要力量。在长期与灾害斗争的过程中,所在地政府、消防支队等机构都积累了应急指挥与救援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伴随着学科建设,将总结提炼为系统理论与方法。

我国的社会救援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但是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数量仍然不足,社会救援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装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较为专业的救援机构包括蓝天救援队、中国航空救援联盟、红箭救援队、北极星救援队、公羊队、绿野救援队、蓝豹救援队、中安救援队、深圳山地救援队、南北道无线电救援队和壹基金救援队等。

宣城蓝天救援队在郑州灾区展开救援行动

另外,国内各个省内的安保机构,例如山东兖矿集团、云南飞虎集团、山东七兵唐公司等也逐渐纳入到救援的后备力量中, 在各种突发事件救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急管理部成立后,一批优质企业迅速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包括以新兴际华、中船重工、徐工有限为代表的世界500 强重型应急装备企业,京东、顺丰等应急物流企业,华为、中兴、大唐等应急信息、通信等技术供应商等。初步估计, A 股上市公司中至少有600 家企业经营业务与应急相关。加之我国在移动互联网、智慧物联网领域的领先优势,应急信息化一定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宋元涛等,2021)。

总结

“应急学”是随着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应运而生的,是先有刚性需求后有学科建设跟进,诞生之初就注定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所以无论是知识构成,还是方法体系,都有明显的工科特征。

“应急学”的各个研究方向都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基础,所以学科建设关键在新思路、新技术、新体制、新形势下进行知识体系重组、演进和迭代。

尽管从学科内涵、外延以及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看,目前仍很不完善,但由于安全科学与工程、消防工程等传统学科的存在,“应急学”已属于厚积薄发的新学科。

该学科以灾害为研究对象,以灾害防控和应急救援技术为重点,以应急管理为支撑,科学体系明确,学术队伍庞大,教学科研传承, 社会服务系统健全,行业文化特征鲜明,政策保障充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全,巨灾频率最高的国家;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制造业、化工类、矿产类产业基础,安全生产保障与应急任务艰巨;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最为庞大的城镇规模,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管理对象覆盖各种地域、各种尺度、各种空间形态的城镇和乡村。

我国应急科学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该学科面向灾害提出的多尺度、多目标解决方案,对全球其他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也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其建设与发展,在理论探索、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装备革新等方面肩负重要使命,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必将成为世界应急教育的里程碑与典范。

评论
Ikkk
贡生级
努力学习,有备无患
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