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鳖的病害预防及治疗方法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
汇集海量科普资源,打造高质量科普平台,促进科普传播。
收藏

鳖含有丰富的脂肪、维生素和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同时鳖也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鳖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已成为影响养殖质量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长期以来许多养殖企业对待鳖疾病的防治仍采用“发病才治,头烂治头,脚腐治脚,不吃也喂药”的被动方式,这样做不但防病、治病效果差,成本高,而且也会间接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在鳖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预防和防治是提高鳖品质和效益的关键点,本文就目前鳖养殖过程中病害预防方法以及新技术进行总结,为鳖的养殖提供参考。

1 鳖养殖过程中病害预防措施

1.1 优化养殖环境

鳖最怕干扰,外界干扰会使鳖因应激而发生疾病,所以养殖环境必须安静、空气清新、背风向阳、光照充足且无敌害侵袭,而在温室内应保持温度的适宜和稳定。鳖养殖的水生环境是由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各种因子组成的,如果这些生化指标不适合鳖生活,就会导致疾病发生。首先要有溶解氧充足。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响鳖的生长,是鳖在水下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人工养殖过程中,对溶解氧含量要求较高,一般要达到3毫克/升以上。通常情况下,溶解氧不足会使鳖能量消耗过快,出现生长缓慢、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其次是氨含量不得超标,氨在水体中的产生,主要来自鳖的排泄物、剩饵和池中各种生物死亡后尸体腐败。氨对鳖养殖危害很大,所以要求养殖水体中氨的浓度必须低于1毫克/升。再次是池中水的透明度,透明度反映水中浮游物的含量以及水体的清洁程度,是影响鳖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一般情况下,水中污物以及饲料、有机质等含量越高,透明度越低,透明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鳖的生长。透明度过高,鳖会相互拥挤从而相互挤抓,透明度过低,有机物和污物太多,需大量耗氧,这样会造成水体缺氧,还会使水体腐败发黑,对鳖的养殖也不利,所以,水体透明度在室外池塘以不低于30厘米、室内池塘不低于20厘米为宜。此外,鳖喜欢生活在微碱性的水体中,所以水体pH值以保持在7~8为好,室内养殖应保持水温恒定,一般以30℃为宜。

1.2 选择优良品种和养殖密度

优良品种主要是指适合本地养殖条件、抗逆性强,又受市场欢迎的品种。实践证明,优良品种在养殖过程中的发病率明显低于较差的品种。经证实,中华鳖适合全国各地养殖,特别是地域品系在本地域养殖时,养殖效果非常好。如黄河品系鳖在黄河流域养殖,不但成活率高,养成的商品也受当地市场欢迎。鳖养殖在制定养殖密度时,一般按每平方米水面养殖的只数计算,实践表明,这种计算方法存在明显的问题,导致在鳖苗阶段的密度过低,在鳖生长过程中又出现密度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养殖效果。因此,在生产中用重量来制定密度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法。此外,室外养殖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密度控制过程中,要参考池塘条件以及温度等。

1.3 平衡营养,合理投喂

人工养殖鳖,其生长、生殖所需的营养完全要靠人工给予,如果饲料不卫生或营养不均衡,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如鳖的肝病主要就是由于营养因素引起的。另外,营养全面和卫生的饲料如果不进行科学投喂,不但会大量浪费饲料,还会破坏水质,同样可以因环境恶化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确保饲料卫生、营养平衡和科学投喂都是预防鳖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均衡的营养投放能够促进鳖对营养的吸收,提高鳖的活力,有利于鳖的活动,从而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平衡养分的投入能够减少鳖病害发生的几率。鳖饲料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此外,还要在饲料配方中添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物质,这些都在预防鳖病害上有重要的作用。

1.4 合理用药

在鳖疾病的防控中,合理用药是进行科学预防的极好措施。采用“三消一投喂”是最经济和有效的防控方法,即放养前池塘消毒,放养时鳖体表消毒,养殖期池水消毒,同时在养殖期的饲料中添加有保健作用的中草药,提高鳖的抗病力。

2 鳖养殖过程中主要病害防治

2.1 真菌性腐皮病

真菌性腐皮病是由于鳖感染真菌引发的体表疾病,常表现在体表,如水霉病、白班病等,真菌在适宜环境下生长感染鳖伤口发病,鳖苗发病时,颈部、腿部、裙边出现白色絮状的斑块。在春天和秋天,室外养殖的鳖发病初期出现行动缓慢、摄食迟缓等症状,随着病菌的侵染,出现拒绝取食的症状,有的趴在食台上不动,有的漂在水面上。发病后,应及时治疗控制,室内养殖的,首先要对鳖生长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杀菌,可将池中水放至没过鳖体背,每立方米水使用20克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将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进行泼洒,等待1小时将水位恢复正常。也可用中药乌梅30%、羊蹄根20%、五倍子40%、艾叶10%,以每立方米水体第一次用40克、第二次用30克、第三次用25克的量煎汁泼洒。每次使用间隔3天。

2.2 细菌性腐皮病

细菌性腐皮病有细菌引起,主要病原菌有爱得华氏菌、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鳖苗感染后在脚爪、脖颈等地方出现点状黄白色渗出物,发病严重的甚至出现鼻端发白、眼珠发白、眼睛红肿等症状。在生长阶段发病主要表现在体表腐烂、结痂,发生严重的出现裙边腐烂、烂甲、穿孔,甚至脚爪脱落或死亡。室外塘养殖,可用水溶性氟苯尼考进行防治,也可在全池泼洒二氧化氟进行消毒。温室养殖,可使用中药黄柏10%、土槿皮10%、大黄20%、甘草20%、三七10%、五倍子30%,连续使用3次,每次使用间隔3天,可先把池水放低至没过鳖体背为止,每立方米水体用利福平和庆大霉素各3克,浸泡3小时后注水至标准水位。

2.3 鳖烂尾病

鳖烂尾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影响鳖的生长和繁殖,特别严重的会烂掉尾巴,影响日后的销售价格,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发病大多因养殖密度过高或将体重悬殊的鳖混养在一起,引发龟互相咬伤导致。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水霉菌。发病时可见尾部溃烂,有的肿胀,严重的鳖整个尾部烂掉,感染真菌的在水中可见尾部有较大的白毛球。大多数病鳖患病后行动迟缓,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发现患病后,除改进发病原因的控制措施外,应立即用药物治疗,以免疾病发展。首先,发病池用土霉素按每立方米水体10克的量泼洒治疗,严重的可先泼洒高锰酸钾,每立方米水体用量7克,1天后再用土霉素治疗。其次,捕出病鳖隔离单养,并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

2.4 脂肪肝

鳖脂肪肝一旦形成,就很难治疗,不但影响鳖的养殖成活,也会严重影响鳖的正常繁殖。所以,防治鳖脂肪肝发生的最好办法是早预防、早控制。引发鳖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投喂高脂肪、高胆固醇或蛋白质中缺乏蛋氨酸、胱氨酸的饲料所致。发病鳖大多体厚肿胖,行动迟缓,如是成鳖,前期生长快,后期生长慢,逐渐变成僵鳖。病鳖大多随着病情的发展摄食减少或停食,有的漂游水面,不久后死亡。发现疾病后首先马上停喂变质、隔餐或高脂肪、高蛋白质饲料。其次用以下中草药投喂治疗。泽泻15%、白术15%、三七15%、虎杖20%、茵陈20%、绞股蓝15%混合后研为细粉,以当日干饲料量1.5%~2%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7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6天。

3 结束语

鳖养殖过程中发生病害,受到环境、饲料、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日常管理中,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合理、养分补充不均衡,环境卫生差,都是被忽略的地方,只有通过生态、营养、环境、免疫、药物等各种途径综合调控,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保持干净卫生,食物投放上科学、平衡,调节体内外平衡,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当病害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的加重和蔓延。

评论
李锐斌
举人级
有助于长寿
2022-07-23
臧鸿
学士级
鳖含有丰富的脂肪,维依价值生素和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同时鳖也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2022-07-23
科普61dfe360b20d1
少傅级
科学养殖。
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