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因为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在杭州,就有一个著名的湿地。作为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十七年来,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湿地里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8种。
7月22日上午,“e科树”活动就带着孩子们走进了西溪湿地,在“地球之肾”里感受“科学之美”。这场活动由浙江省科协主办,都市快报承办,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协办。
海报科普展:科学要观察,也要思辨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也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近日,“同生命 共相依”——首届西溪湿地保护动物宣传海报科普展在西溪湿地开展。三十张海报,由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同学们原创,每张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主角都是湿地的生灵。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馆员、浙江野鸟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范忠勇结合他拍到的珍贵画面,用生动的语言给孩子们科普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
“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海报上一只白尾海雕正在振翅飞翔,这种猛禽是鹰科鸟类,因为白色的楔形尾羽而得名,范忠勇给大家播放了白尾海雕飞翔的样子,“2011年12月,有人在西溪湿地莲花滩拍到了白尾海雕,这是西溪湿地记录到的第一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好奇的小脑袋纷纷围在范忠勇身边,在一张白鹤主题的海报边上,范忠勇对孩子们说,“你们在看到科普内容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接受,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比如白鹤和白鹳就很容易被混淆,范忠勇拿出照片分析它们的不同,“有个很直观的特征,白鹤脸部的皮肤没有羽毛,是裸露的,呈鲜红色,而白鹳不是如此”。这些小小的不同都是需要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观察来发现的,“发现问题,并通过搜集资料和观察来解决问题,也是很重要的科学思维噢。”
就拿我们都知道的宋徽宗来说,这位能诗善画的帝王有一幅著名的《瑞鹤图》,其实里面也有错误,“我们知道丹顶鹤浑身上下为纯白色,其实丹顶鹤除了颈部和翅膀的部分(注:次级和三级飞羽)是黑色的,其余体羽都是白色的,而宋徽宗所画的丹顶鹤,却有着黑色的尾羽,而翅膀上的飞羽却是全白,这其实是不对的。”
在2021年春晚节目《朱鹮》里,舞蹈演员身穿的红白相间的衣服就是参考朱鹮的形象而设计,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漂亮鸟类,是东亚特有鸟类,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现在你也有可能在西溪湿地看到它们,其实这是西溪湿地对朱鹮进行的回归实验。“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朱鹮数量急剧下降,1981年全球仅在我国陕西洋县发现7只朱鹮,经过科学家的努力,现在已经有几千只朱鹮了。”现在,科学家们也进行了朱鹮野外放归试验,西溪湿地就是其中一处选择。
西溪小花篮:传统要传承,也要创新
在西溪湿地,除了丰富的生态系统,还有一个特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小花篮。作为很多老杭州人儿时的美好记忆,西溪小花篮盛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巴掌大小的精美小竹篮,里面放上点蚕豆糖果之类,是很多孩子所珍爱的玩具。如今,西溪湿地公园的河渚街上,大约是杭城唯一能找到它的地方。
活动现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小花篮的代表性传承人洪立萍,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西溪小花篮。“西溪小花篮一共有13个品种,是用苦竹编的,编织工艺流程包含有:撕篾、上色、搭底、编织等12道工序”,洪立萍一边介绍一边示范了起来,现场的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拿着竹篾动起手来。
这些年,除了传承,洪立萍也在坚持创新。如今,曾经的小花篮也演变出了各种新的模样,比如用编织工艺做的各种首饰,甚至还编出了竹编口罩和可以扫健康码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