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6 年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出: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概括起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突发性事件,它是突如其来的,不易预测的;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生,具有公共卫生属性;三是对公众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什么是应急科普?应急科普是为提高社会公众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开展的相关科学技术普及、传播和教育,它既应该在事件发生之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又应该在发生之后亡羊补牢,努力补救。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及专家的作用,开展一系列针对性活动,提升公众的科学水平,消除公众不必要的疑虑或恐慌。相对于一般科普而言,应急科普的时效性更强,因为时间紧迫,所以难度较大;但如果善于因势利导,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功。韩启德院士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词中提到:“……针对诸如上述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开展科普工作,不失为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正因为是热点、焦点,大家都关心,针对这些问题的科普宣传就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也就容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虽然谈的是热点焦点问题,但其实与突发事件殊途同归。
应急科普有什么作用?预防性作用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指挥、救援处置、恢复重建等关键环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通过开展应急科普,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相关管理人员和公众对于重点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对于事件的应急管理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推动作用。
缓解舆情
突发事件的突然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使人们缺乏预先的思想准备,当发生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各种舆论接踵而至,社会的不稳定性概率增加。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通过突发应急科普工作及时、准确地传播公众需要知道的信息,用科学去强化受众头脑中原有的积极认识,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规范引导,有助于缓解人们的恐慌情绪,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同时驳斥那些模糊、迷信的误解,抑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信息沟通
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紧要性、重大影响性的公众密切相关性,使得应急科普涉及受众的范围广泛。突发事件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为公众对与突发事件相关的科学原理、科学内容、科学技巧的需求增加创造直接动力,而科普传播和普及的方式又为公众提供科学解惑、互动参与和科学质疑的过程,从而推动了公众对科普活动的主动参与性。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会在公众的接受选择上引起心理上的共识或记忆上的叠加和巩固,从而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比常规和线性的科普活动能在公众中创造更大的效果,并获得公众满意度。
事前,我们能做什么?突发事件偶然性比较大,往往难以预测,但只要本着防微杜渐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做好公共卫生的预防工作,依然能在事发时减轻其危害。正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中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5 年开始陆续推出“生命的长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护科普丛书”,该丛书涵盖各类传染病、放射损伤、儿童意外伤害、化学品和食物中毒防护等多个系列,堪称“寓应急科普于平时”的尝试之一,这种做法值得科协系统大力仿效,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全国性群众组织的结构优势。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之“应急保障·科技支撑”一节指出: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第一步,对于某个具体问题,如果能事先研究清楚,有明确的科学结论,就会在突发事件中掌握主动权。这属于应急科普知识的资源储备问题。
事发,我们能做什么?在事件突发的紧急关头,必须做到信息共享。首先,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有权要求政府相关单位信息公开,要求科学界给出科学的、权威的、合理的解释。其次,要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机构乃至各学科的信息交流,同时要加强国际信息交流,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可能并非一时一地之患,其影响也未必仅限于医学领域,所以多国、多地区、多机构、多学科之间的信息共享,将使应急科普有广泛的科学基础和包容面,不仅能提高其可信度,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公众在特殊时期的知识需求。科协通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各层级组织素来合作无间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与世界各国科学团体广泛交流的关系网络优势。
事中,我们能做什么?事件发生后,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将相关专家的可靠意见传达给公众。这属于科技传播领域,它有一定技巧和规范。公众容易对不熟悉的东西产生医学素质较高的群体,显然不会轻易被伪大师欺骗,如在张悟本声望如日中天的时期,多数中医专业人士仍对其不以为然,即是明证。医学专家能及时站出来,反对张氏谬论,北京中医药管理局能推动成立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库,中华中医药学会推出11位首席健康科普专家,表明科学界正在发挥其作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出版总署随即出台若干措施,并于2010 年10月正式下发《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表明政府相关部门在应急科普事件上的政策性支持。疑虑,一旦较为熟知之后,即使出现类似突发事件,仍可从容应对。
事后,我们能做什么?“亡羊而补牢,犹未迟也。”事件已经发生,危害已经造成,痛定思痛,急需有针对性的深刻反思,既要明确科学共同体的责任,又要在日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科普人才建设。关于科学共同体的责任,韩启德院士曾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词中指出:“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有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科学技术背景比较复杂,容易在群众中产生不同意见,这种时候科学共同体的判断应该是最权威的,解释是最有分量的。我们应该及时解答社会关注的科技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帮助公众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来看待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来分析问题。这既是科学共同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有助于树立科学共同体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可以大大推进科普工作。”
(本文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发展战略研究2019》,标题有调整,文前图片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