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深山峡谷间的孤勇者——茶马古道

Zhang Jin
原创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委员
收藏

深山峡谷间的孤勇者——茶马古道

吕伟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张进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委员

历史上的孤勇者——茶马古道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山和峡谷之间,以最原始的马驮、人背,甚至革裹渡江方式运送货物是什么样的体验?茶马古道,从唐代开始,直到民国时期持续1300多年,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

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中国西南地区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在当地形成的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骡马和人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它主要分布四川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以川藏道、滇藏道等几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茶马古道沿线海拔多处于2000-5000米之间,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曾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道路。茶马古道在漫长了历史中推动了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国统一的历史见证。2013年3月,茶马古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茶易马,以结汉藏之好

藏族人需要茶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马匹,却经常供不应求,恰恰藏区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茶马古道的一端是西藏,那是因为藏族人真的爱喝茶,他们有“一日无茶则滞”的说法。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属高寒地区,当地的藏族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于是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成为他们的主食。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因此藏族人生活中真的是离不开茶。

茶叶输入西藏的最早时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唐代。公元641年,唐太宗将16岁的文成公主许配给了吐蕃王朝首领松赞干布。据说,文成公主在远嫁西藏时,嫁妆里有很多箱各种名茶。藏族同胞的饮食是以牛肉、牛奶和糌粑为主,水果、蔬菜极少,这使得文成公主很不适应。一开始她用茶水解腻,就舒服了很多。可是几年后她带来的茶叶不多了,长安路途遥远,担心一时供不上,她就在牛奶里掺些茶水饮用,这就形成了奶茶。后来,文成公主又将酥油和少许盐巴一起烹煮,酥油茶由此诞生。

19世纪,英国旅行家威廉·莫克洛夫特在游历到西藏的时候发现,西藏地区各阶层的人饮茶量都极大,最令人他感到好奇的是藏族人独有的酥油茶,竟然要在茶里加入酥油和盐巴。

茶马古道,始于唐,兴于宋。宋朝时期辽、西夏围视。幽云十六州在辽手中,中原王朝失去了羁绊北方骑兵的天然地理屏障。盛产良马的河套地区又在西夏的势力范围。宋朝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不得不以血肉之躯对抗机动性和冲击力都很强的骑兵。因此,宋朝一直尽力从边境地区收购战马,以打造一支骑兵部队拱卫边疆。

初时,贸易以铜钱为交易媒介。后来宋朝发现地区的牧民将卖马得到的铜钱,进行熔铸,用来制造兵器,反而对宋朝边境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考虑到国家安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朝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以茶易马由此成为定制,茶马古道也更加名副其实。据估计,北宋时仅四川一地的茶叶交换藏区的马匹每年2万匹以上,南宋时1万匹以上,而两宋时四川年产茶3000万斤,其中半数以上销往藏区。

拐子窝深深几许,背茶注汗无重数

长久以来,从四川雅安出发的茶叶,要走川藏茶马古道到达西藏地区的城镇,一路上要翻山越岭,川藏茶马古道绵延3000多公里,持续1300多年。这条道路格外崎岖,体型高大的骡马难以行走,只能依靠人工背着茶叶运输。这些背运茶叶的人被称为“茶背子”,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苦行僧。“茶背子”的后背上是一捆捆堆成山状的茶叶,足有两三百斤的重量,而他们脚下却是仅容一人的小路,一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运茶一趟至少需要走上半个多月的时间,两三百斤重的茶叶,“茶背子”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因为不借助他人的帮助,没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茶叶再次背起来。而且在崎岖难行的川藏茶马古道上,确实也不好找到停靠休息的平地。“茶背子”人人手里会有一根T形状的“木拐子”,行进时用来拄地,休息时用来支撑背部的“茶山”,以减轻压迫感。因此在川藏茶马古道上留下了许多拐子窝,那是“茶背子”艰辛运茶的见证。

革裹渡江,忽得普洱珍茶

除了四川雅安的砖茶,藏族人也经常喝产自云南的普洱茶。普洱茶主产地是在云南省的南部,核心区域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地,普洱市甚至因为出产普洱茶而得名。但实际上,西双版纳出产的茶叶要更多。

西双版纳最著名的古茶山共有6座,被称为“六大茶山”,清朝中期,每年进入“六大茶山”采茶的人有10万人之多,外销茶叶6万多担,相当于300吨。当年,因为普洱茶质量好、加工认真,一度成为朝廷有名的贡茶,宫廷中就流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每年上贡朝廷的茶叶被指定为66666斤,说是数字6是吉祥的象征,有“六六有福”“六六大顺”之意,所以指定要这个数量。

每年在贡茶任务完成后,普洱茶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这时候远方的茶商会如期而至,将茶叶运往遥远的西藏。为了便于普洱茶的远途运输,云南当地还发明了紧压制作茶饼的加工方法。而这些负责运输茶叶的商人,被称为“马帮”,即依靠骡马运输茶叶的商队。

从云南到西藏,“马帮”一般要走180天,甚至更长时间。相较于川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还能依靠骡马运输茶叶,但这条道路要穿越湿热的横断山脉。在运输途中,茶叶经常被雨水淋湿,加之较高的气温,茶叶会发酵,产生霉变。即使这样,茶商们也不会将茶叶丢掉,因为路途实在太遥远了,茶叶太珍贵了。发酵后的茶叶运到西藏后会被低价处理,然而让茶商们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发酵过的普洱茶在西藏更受欢迎,因为它的口感更为柔和、香气更为浓郁。

还有一种说法,普洱茶在运往西藏途中要渡过金沙江,因需“革囊渡江”,茶叶受潮也会发酵。在云南丽江地区,原本流向自北向南的金沙江在这里转了个大弯,流向改成自南向北,然后绕着玉龙雪山转了一圈再次折回东方。这里的金沙江两岸壁立千仞,有大名鼎鼎的虎跳峡,落差达3000米以上。在虎跳峡山谷中,有一条崖壁上开凿的茶马古道,是连接南北的一条艰险通路。即使这样艰险的崖道,也不是处处都能行走,运送茶叶的商队仍须“渡江”,所采用的工具就是“革囊”。

“革”者,“皮”也;“革囊”,顾名思义就是皮子做的气囊。革囊一般用羊皮做成,制作的方法,大概是将羊宰杀之后,用细管向羊皮中吹气,使皮肉之间产生气流,再用力捶打羊皮,羊皮就会与羊肉分离。这时,割下羊头与四肢,然后将羊皮从头部向下撕拉,羊皮就会完整地剥落下来,然后只要将头部、四肢及尾部的孔洞扎紧,就天衣无缝了。船工向皮囊中吹气,羊皮就膨胀为鼓鼓囊囊的革囊。这种革囊,人们可以借此只身渡水,也可以用它承载木筏,同时让人和茶叶飘浮过江。过江途中,茶叶被湍急的江水打湿,然后受潮发酵,实属难免。

总之,这种发酵后的普洱茶,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普洱熟茶,也是普洱茶中的主要品种。有谁能想象的到,它竟然是这样形成的呢?

华夏军民挽臂膀,共筑神州复兴路

1933年,一支英国探险队以地质探险为由强行进入到阿佤山地区进行矿产勘探、军事侦察等活动。该活动受到当地佤族的强烈抵制。1934年,英军以250名正规军为先头部队,强行进入我国境内,占据了边境多地,并在这些地方建筑营地,构建军事工事。紧接着,一支2000名士兵组成的英军便大举进入班洪,并强行开矿。该行为遭到了当地佤帮的强烈抵制。在对峙的过程中,英军向当地群众开枪射杀,而当地群众则在“头人”的组织下利用弓箭、大刀、长矛、锄头等简陋工具进行抵抗。英军烧毁了部分佤寨,并屠杀了44名佤族群众。此次事件史称“班洪事件”。

“班洪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组织“云南省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沿着滇藏茶马古道前往战场,同17个部落佤族武装共同组成3000 多人的抗英队伍。而这段茶马古道也成为了抗英战争的最为重要的物资线。这次战斗,以反对分裂、保卫疆土的崇高气节和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在西南人民反抗侵略乃至中华民族反帝斗争史中,写下了光辉而又悲壮的一页。

到了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通往中国战区的通道被切断,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帕克里口岸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深入中国腹地的日军和中国军队陷入到僵持阶段,随着战争的持续,日军敏感地认识到要想取得侵华战争的胜利,必须切断中国西南方向的援华补给线,并且可以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于是日军便开始入侵缅甸的战略,中国的滇缅抗战由此开始。

1942年,缅甸沦陷,日军侵犯云南的西南地区,滇缅公路被迫中断,由此,最后一条通往中国战区的陆路通道也被切断,使外国援华的物资无法从缅甸运入中国,中国抗战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候。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条隐没在云南的崇山峻岭当中,一条没有任何史料会对其详细记载的路,一条从古至今由无数茶商和马帮走出来的秘密通道,便成为中国抗战日战争中至关重要的生命补给线。

这条在崇山峻岭当中,伴随着雪山激流的寂静古道,利用这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将英、美等国外的援华物质运送至大理、丽江等地,最后在转运到内地的抗日前线当中去,根据当时援华的俄国作家顾彼得在其作品《被遗忘的王国》的描述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场位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运输曾使用了8000多匹骡马和20000余头牦牛,几乎每天有运输物资的长途马帮到来和离开,甚至在多雨危险的季节也不能阻挡马帮前行的脚步。它们就如同前线数以万计的远征军一般,茶马古道上马帮商人们,也在用自己生命进行着接力,来维持着这条道路的畅通,这是一场只因家国,无关于金钱、利益的战斗。

千百年间默默无闻的茶马古道仿佛一夜就变了“热闹”了起来。在大山的深处,在贫穷落后封闭的滇西边地,一群由“小人物”组成的运输队正在一步一步地穿行在悬崖峭壁、急江大河。每天都会有人倒下,也会不断有人踏上征程,就是这些穿着草鞋,衣衫不整,生活在蛮荒之地,被视为野蛮的边地人民们,在用他们的生命撑起着中国为数不多的生命线。

野蛮在这一刻仿佛也变得可爱了起来,当云南这块土地从曾经神秘的边地变成了有关国家生死存亡战场的时候,当人们看到曾经被称作野蛮、冥顽不化的边疆民族,撑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的时候,仿佛文明与经济的差异就显得不那么至关重要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在那一刻超越了任何不公正的视角。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条完全由商业因素出现的茶马古道以及世代行走在这条茶马路上的边地民族们运送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可以说茶马古道,在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论
发光的晶晶
太傅级
茶马古道的一端是西藏,那是因为藏族人真的爱喝茶,他们有“一日无茶则滞”的说法。
2022-08-15
CZH科普
大学士级
茶马古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推动了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国统一的历史见证。
2022-08-15
科普老兵闻向东
大学士级
茶马古道,以茶易马,成为汉藏结好的见证。
2022-08-15